藝術與生活交融 侯明沛的收藏哲學

「藝術能夠很精確地透過藝術家的觀感,反映他對當代社會、事件或現象的看法。」

對於收藏家侯明沛而言,藝術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感受藝術家透過作品傳達想法的重要媒介,這也反映在他的生活空間中。走進侯先生的公寓住宅,好似踏入一間裝潢雅緻的小畫廊,隨處可見懸掛牆面的抽象畫作及小型裝置,皆流露他對藝術收藏的品味與熱忱。

初嘗藝術收藏喜悅

侯明沛說,求學時期就對美術繪畫產生濃厚興趣,也會研究藝術史和閱讀相關書籍,持續至今未曾中斷。他說,開始進入收藏領域始於一次由首都藝術中心舉辦的外展,也在此機緣下認識藝術仲介。當時,因剛出社會工作,經濟基礎尚不穩固,且對藝術市場較陌生,故會花將近半年時間觀察市場變化和藝術家,待現在有網路方便搜尋、追蹤國際藝術脈動及拍賣會資訊,較能準確抓住購入及賣出時機。

侯先生憶起首次收藏作品為,已於2002年逝世的傳奇大師劉其偉的平面繪畫作品《向克利致敬》。他在1999年購入畫作,現在雖已脫手,但仍記得初次用自己的薪水購買藝術品的感動。到了2004年,他在畫廊經紀介紹下購入朱德群幾件小幅畫作,也在轉手售出後獲益。

收藏轉捩點與市場觀察

2000年進入收藏界初期,他僅把收藏作為嗜好。直到2008年參加羅芙奧(Ravenel)秋季拍賣會,才真正認識藝術市場生態,藏家可藉由經由畫廊購買第一手作品,再藉由拍賣會此種交易平台轉手賣出,獲益後進而投資其他作品。侯明沛說,那場拍賣會讓他發現中國當代藝界已非常興盛,只可惜未在2003、4年的鼎盛時期進入市場。

面對近幾年的市場變化,他提到因2008年期中歷經金融風暴,反映在2009年春拍上,許多歐美藏家紛紛脫手,在一、兩年的低潮期後逐漸回溫。然而,近期市場則又陷入低迷。他認為,現今因資訊流通迅速,且較以往公開透明,藏家能自行研究分析,明瞭市場行情。雖仍有檯面下炒作哄抬價格等問題,但侯先生認為,這些追逐競利的弊端終將被自然淘汰,故不需過於迷信落槌結果。

給小資藏家的購買建議

因藝術品泰半價格高昂,對甫入門的藏家而言是一大難題,阮囊羞澀的藏家只能先行觀望而無法購買。對此,侯先生建議,收藏家可以藉由分期支付方式,藉此累積藝術品數量。且因擺放收藏的空間有限,侯先生也提到他的收藏品以平面畫作和小型裝置居多,並會週期性輪流擺放不同作品,而大型收藏則寄放在藝廊。

提到目前正在關注的藝術類別,侯明沛則推薦東南亞的當代藝術創作,他讚許印尼藝術家Iabadiou Piko的塗鴉繪畫,和菲律賓藝術家Mark Salvatus結合不同媒材的裝置富含獨特的創新能量,奔放且大膽的特色,反映熱帶國家的思想風格及民族性。

收藏之於生活

收藏至今已有近90件作品,侯明沛收藏品囊括錄像藝術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的錄像裝置《Veba#5》、南韓當代藝術家朴西浦、朴勝模平面繪畫及裝置、新加坡畫家Ng Joon Kiat 的《 Dusted Shimmering City》大幅畫作,以及他相當喜愛的德國畫家Christian Schoeler創作的肖像畫。這些收藏品侯先生都細心擺放在家中,以便隨時欣賞。他說,觀賞藝術品時,會因心境、時間不同而發現先前未曾注意的細節,每次看都有新發現的美好,能讓他獲得無法用物質衡量的精神滿足。

「收藏最大樂趣是在你能夠支配、掌握的預算範圍下,獲得非常喜愛的作品。那就是在我人生當中非常值得,也是非常愉悅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