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義大利新媒體劇場 fuse*《靈魂》fuse*:Sál
|台灣台中|台中國家歌劇院|2025.04.26-2025.04.27
義大利新媒體藝術團隊 fuse* 迎來「生命三部曲」的最終篇章——《靈魂》,該作品將於歌劇院全球首演,為整個系列畫下句點。
「生命三部曲」靈感源自萬物從誕生到消逝的歷程,透過藝術探討生死與意識的旅程。首部曲《光》(Ljós)聚焦於生命的誕生,第二部《黑暗》(Dökk)描繪從出生到死亡的歷程,而壓軸之作《靈魂》(Sál)則深入生命的邊界,探討靈魂的存在,試圖擁抱並詮釋世間萬物的無常。
《靈魂》嘗試定義與詮釋無常不僅代表著驟然消逝,也與萬物生生不息的更迭相關。如果消散與生長相輔相成且不斷持續著,那麼萬事萬物其實皆處於永恆的流轉之中。
fuse*將探索人類意識遊走於睡夢及彌留瀕死的之間的感受,透過量子物理、哲學、靈性和人類經驗,探討不同文化和宗教中靈魂與來世之間的關係,並藉由冥想的生理數據,分析及轉化,連結大劇院內的互動訊號、影像和聲音, 與舞者相互生成細微而深層的互動。
fuse*成立於2007年,由創始人Luca Camellini和Mattia Carretti所創建,致力於探索新興科技在藝術表現上的潛力,打破不同領域之間的界限,尋找光、空間、聲音與動作之間的新聯繫。fuse的發展與其所處的社區緊密相連,積極推廣和傳播文化知識,自2016年起,成為電子音樂與數位藝術節NODE的共同製作人。近年來,fuse*頻繁受邀參加國際知名的藝術節和機構,包括蒙特婁的Mutek電子音樂節、海牙的TodaysArt藝術節、伊斯坦堡的Sónar電子音樂節、比利時的KIKK藝術節以及紐約的Artechouse等重要展演活動。
8. 2025 第14屆台北雙年展 The 14th Taipei Biennial
|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2025.11.01-2026.03.29
北美館宣布將於2025年11月開展的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來自黎巴嫩的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來自德國的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雙人組擔任策展人。二人現為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至今曾透過其創辦的「藝術重新轉向」跨領域策展平台,與全球超過70間美術館合作。並於2019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家館策展人,2022年偕同策劃威尼斯雙年展法國國家館,獲得特別提名國家館獎,同年亦攜手策劃第16屆里昂雙年展。具有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 ,擅長以不同觀點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探索地方歷史與國際對話的潛力,並藉由開創性 #公眾活動 與當地社群建立連結。
此次的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從臺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展覽、表演、現地製作、論壇等各種公眾計畫為基礎,試圖捕捉流淌在個人記憶和集體意識中難以言喻的連結,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9皮耶.雨格:Liminal Pierre Huyghe:Liminal
|韓國首爾|三星美術館(Leeum)|2025.02.27-2025.07.06
Leeum美術館今年將為國際知名藝術家皮耶·維格(Pierre Huyghe)舉辦他在亞洲的首次個展《Liminal》。此次展覽將呈現他近十年來的藝術探索,包括全新創作的《Liminal》、《Kamata》、《Idiom》,以及經典作品《Human Mask》、《Offspring》、水族箱系列,還有融合人類與機械協作的《UUmwelt-Henri》與《癌細胞轉換器》等,共計12件精彩作品。這些作品結合即時數據驅動的程式與生物技術,打造出一個由人類與非人類互動交織而成的感官與詩意世界。
此外,本展還攜手威尼斯海關現代美術館(Punta della Dogana),共同支持並呈現14件涵蓋影像、聲音、雕塑與裝置的重要藝術創作。
展覽名稱《Liminal》意指某種意想不到的事物可能出現的過渡狀態。
對皮耶·維格而言,展覽並非一個靜態完成的結果,而是一個持續變化、生生不息的環境。為此,展覽呈現出一個獨立且自主進化的世界,類似水族箱的生態系統——精心設計卻充滿不確定性。在這裡,展覽中的存在體將不斷學習與進化,形成一個複雜的生存環境。並提出人類與非人類共存的新生態環境,讓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交疊或分離,進而發展出新的意義。觀者在此將重新認識自身,拓展感知,並想像另一種現實。
《Liminal》同名作品中,更出現了一個無臉的人形,其動作與視線皆取決於展覽空間內感測器捕捉到的環境與人工神經網絡數據。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形象將學習外部條件並累積記憶。
10李昢:我的宏大敘事 Lee Bul:My Grand Narrative
|韓國首爾|三星美術館(Leeum)|2025.09.02-2026.01.01
由M+與首爾Leeum Museum of Art共同策劃的展覽《李昢:我的宏大敘事》將於2025年9月首度展出,隨後於2026年春季移師M+,並計劃巡迴至其他國際展館。
李昢(Lee Bul)1964年生於韓國,是韓國當代藝術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以雕塑、裝置藝術和多媒體作品聞名。她的創作融合了科幻、美學與社會批判,探討烏托邦、身體、權力結構及未來主義等主題,是近幾十年來亞洲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本次展覽將包含她從1980年代至今超過四十年的創作歷程,是迄今為止李昢藝術生涯最全面且大型的回顧展。
11. 讓.穆克個展 Ron Mueck
|韓國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 (MMCA)| 2025.04.11-2025.07.13
享譽國際的超現實主義雕刻家Ron Mueck將於4月在韓國舉辦展覽,展出他的代表作《MASS》,以及雕塑、攝影作品、紀錄片等共計30餘件精彩創作。
此次展覽將於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館舉行,為Ron Mueck的各類型珍貴作品於韓國的首次展示。Ron Mueck的創作以高度寫實且具象化的人類形態為特色,深入探討生與死的核心意涵,並透過精雕細琢的細節呈現其獨特藝術魅力。本次展覽將生動展現人體的細微之處,包括血管、皺紋與肌膚質感,巧妙模糊現實與藝術的界線,讓觀眾引頸期盼。
澳洲雕刻家Ron Mueck曾擔任兒童節目創意總監,並從事電影與廣告相關工作。直到1996年,他為岳母Paula Reg在倫敦畫廊舉辦的群展製作了一座小型雕像,從此開啟了他的雕刻藝術生涯。他的成名之作《死去的爸爸》是一件為紀念已故父親而創作的雕塑,透過個人記憶與想像精心打造而成。此後,Ron Mueck的作品陸續在倫敦Anthony d’Offay畫廊、巴黎Cartier當代藝術基金會,以及奧地利維也納Theseus Temple等地展出,受到廣泛關注。
12. M+博物館:趙無極:平面作品
|香港九龍 | M+博物館(M+)|2025.12.13-
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宣布了預計在2025年12月開幕由M+和趙無極基金會共同策劃的盛大展覽「趙無極:平面作品」(暫名),將隆重展出趙無極的版畫作品以及館藏許多畫作、圖冊、紙本作品與紀錄等等近200件作品。
趙無極(1920-2013)是一位法籍華裔藝術家,也是二十世紀中最具影響力的華人藝術家之一。在1949年赴法後開始嘗試版畫創作,並且嘗試多種技法來作為乘載自己思想的作品。儘管是以東方水墨的意境來融合西方抽象表現的油畫風格著名,但是趙無極的版畫創作同時也是成就這位藝術家的養分之一。而此次的展覽選擇聚焦在趙無極的版畫作品中,為了從他的版畫作品中探討著他的抽象實驗是如何被激發。展覽以大量的版畫作品與油畫作品做比對並探討其中的連結,後與其他紀錄資料一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看這位大師的美學概念與創作核心,也將成為亞洲首個全面研究趙無極平面作品的大型回顧展。
展覽按照時間與主題策劃展出,會將重點方在分析趙無極的版畫與其平面作品的關係。除了技法上的研究與展示,也會呈現出趙無極為法國著名現代詩人所創作的作品《詩畫的頌讃》(1976)等等…,以及透過大量的作品分析對比來探討、解構趙無極在平面上的抽象符碼,以各種角度更加全面的分析這位藝術家的創作與思想脈絡。
13. M+博物館: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香港九龍 | M+博物館(M+)|2025.09.20-2026.01.18
此次在香港西九文化區的亞洲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將舉辦的展覽原本為2023年由慕尼黑藝術之家所舉辦的展覽,展覽主題為數名女性藝術先驅的作品,範圍涵蓋了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洲的眾多女性藝術家。而因為當時展出作品在展出後即被拆毀,因此此次展出作品是藝術家本人與專家合力以原作尺寸進行重建作品。
「環境」是一種需要觀者參與的互動性藝術作品,當互動者在作品中走動或停留時,能夠感受到光、流動影像和聲音等等與物件的聯動與刺激,進而達到對於觀者的直接傳達感受和刺激。
在20世紀以來,環境作品也被視為屬於全球藝術中的重要門類之一。此次展覽展出1950年代以來來自各地的女性藝術先驅的環境作品,從展覽中可以重新了解與梳理「環境作品」這項藝術在當代藝術中所產生的影響與其後來發展的腳色。並且因為展出者皆為女性藝術家,因此可以在觀看的同時特別關注女性藝術家對於藝術史的影響與其特殊創作視角,綜觀環境作品在藝術史發展的同時也能從不同角度來觀看女性藝術家在表達與傳遞的方法與視角。展覽預計在2025年9月20日至2026年1月18日於M+展出。
圖一:Mona Hatoum, Cellules (detail), 2012-2013, mild steel and hand-blown glass in eight parts. 170 cm, variable width and depth.Installation view at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 Mona Hatoum. Courtesy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Paris (Photo: Florian Kleinefenn)
圖二左上:Installation view “Inside Other Spaces. Environments by Woman Artist 1956-1976”, Haus der Kunst. Photo Agostino Osio © 2000 – 2023 Haus der Kunst, Alle Rechte vorbehalten.
圖二右上:Cyborg W1, W2, W4; W6 Installation view, ‘Human, 7 questions,’ Leeum Museum of Art, 2021. Cast silicone, polyurethane filling, paint pigment; hand-cut ethylene-vinyl acetate panels on FRP, polyurethane coating © Lee Bul. Courtesy Leeum Museum of ArtPhoto: Han Do Hee
圖二左下:趙無極,《無題》,1978年,石版印刷,M+,香港,佛朗索瓦.馬爾凱捐贈,2024年,趙無極,©ProLitteris,Zurich,2025,M+,香港
圖二中下:Camata (still), 2024. Robotics driven by machine learning, self-directed film, edited in real time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und, sensors, film. Courtesy Pinault Collection, the artist and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Marian Goodman Gallery, Hauser & Wirth, TARO NASU, Esther Schipper, Anna Lena Films, Paris. © Pierre Huyghe.
圖二右下:Ron Mueck, Mass, 2016–17 Synthetic polymer paint on fibreglass 550 x 1487 x 5081.8 cm (216.5 x 585.43 x 2000.7 in)©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 Melbour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