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必看推薦 (上)

— 沂藝術 2024年3月17日

1.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 Thomas
Demand: The Stutter of History

|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2025.01.18-2025.05.11

北美館睽違20餘年,歷經3年規劃推出德國觀念藝術家托瑪斯.德曼的首次個展。集合藝術家從1990年代至今近70件作品,呈現其30年間融合雕塑與攝影的創作實踐。

托瑪斯.德曼1964年生於慕尼黑,並活躍在柏林和洛杉磯等地,其作品多以大型的攝影及影像作品為主。德曼最初接觸攝影是為了記錄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的雕塑作品,而後不久,他便開始轉為為了拍攝而製作紙雕塑。德曼的創作多以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圖片與影片為藍圖,並以紙材模型鉅細靡遺地重建現場,之後便摧毀這些模型,留下像是幽魂般的攝影複製品。他的作品不僅關於影像的流通和記憶的政治,也關於所描繪的具體時刻。

此次展覽名稱「歷史的結舌」一詞,意在表達存在於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與藝術家在工作室中召喚出的紙和紙板重建世界之間奇怪的空隙。由攝影展覽基金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北美館共同製作,美國策展人道格拉斯.佛格(Douglas Fogle)策劃,集結藝術家近70件大型攝影作品、壁紙裝置以及2部動態影像,展現德曼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以及他對當代社會中影像文化慣性與認知悖論的提問。

2. 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 Louise Bourgeois Louise Bourgeois:I have been to hell and back. And let me tell you, it was wonderful.
|台灣台北|富邦美術館(Fubon Art Museum)|2025.03.15-2025.06.30

富邦美術館即將於三月展出去年在森美術館展覽的路易絲.布爾喬亞展,這是藝術家首次在台灣的大規模展出。並透過三大展區「第一章:不要遺棄我」、「第二章:剛從地獄回來」及「第三章:天空的修復」完整呈現布爾喬亞近70年來創作生涯中60多件的精彩作品,其中包括一系列裝置、雕塑、繪畫和素描,以及藝術家知名的兩件巨型《蜘蛛》作品。不只如此,展覽還特別展出她鮮為人知的早期繪畫。

布爾喬亞出生於巴黎,家族經營掛毯畫廊與修復工作室,這樣的環境讓她自幼便沉浸在藝術與工藝之中。然而,她的成長經歷並不平靜——兩次世界大戰的動盪、母親長期病弱、父親的專橫與不忠,這些生命中的裂痕,最終成為她創作的核心動力。

布爾喬亞的作品充滿強烈的生命意志,她以雕塑、裝置和繪畫重構記憶與情感,將個人創傷轉化為普世性的象徵。在揭示人類苦難的同時,她也傳遞著超越痛苦的可能性——一種帶著對未來的信念與希望。母親去世後,她從數學轉向藝術,並在 26 歲時與美國藝術史學者結婚,移居紐約。此後的 70 年,她不斷探索藝術的邊界,運用多元媒材拆解二元對立的張力——男性與女性、被動與主動、具象與抽象、意識與潛意識。這些矛盾與衝突,在她的作品中並存、交織,形成一種既深刻又無法忽視的力量。

布爾喬亞曾獲法國文化部國家雕塑大獎(Grand Prix National de Sculpture)(1991年)、美國國家藝術獎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1997年)及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egion of Honor)(2008年)等重要獎項。自2010年去世以來,她的聲譽日益增長,展覽遍布全球包括美國、瑞士、英國、瑞典、德國、奧地利、澳洲、日本等國家。

3.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KUSAMA Yayoi 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
|台灣台北|北師美術館(MoNTUE)|2024.12.21-2025.05.04

此次於北師美術館的草間彌生展覽將橫跨藝術家自1951至2005年近70組件作品,包含繪畫、版畫、拼貼、軟雕塑、大型裝置、行為展演錄像、服裝等多種創作形式,以草間彌生生涯中的創作探索與實驗為引,深入藝術家跌宕豐厚的生命軌跡。透過「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Love Forever」四個子題,展現出草間彌生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框架,透過作品與世界對話的企圖。

本展除了汲取收藏家W Collection獨到的收藏視野,亦與草間彌生工作室緊密合作重製了《圓點的強迫妄想》,也將借展10餘組很少曝光的偶發展演紀錄及服裝展件,包含藝術家首度於歐陸策動的裸體乍現演出「裸身慶典:愛與音樂」、衝擊感官的實驗錄像《花縱慾》、紐約階段初期的網畫作品《光No.1》、體現強迫重複徵候的《航空郵件的積累》、色彩斑斕的巨型軟雕塑《永劫回歸》,及《花瓣》、《海底》等70-80年代內斂幽深的拼貼作品。

現年高齡96歲來自日本的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以鮮豔、大膽的配色和圓點元素而聞名世界,其中最為知名的藝術品之一就是《南瓜》系列。在學生時期受日本畫訓練,卻不囿於傳統藝術形式的框架,由個體的生命經驗轉化、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藝術語彙,作品媒材遍及繪畫、雕塑、拼貼、版畫、行為展演、錄像及大型裝置等,並跨足時尚產業,以其鮮豔奔放的色彩、大膽具原創性的創作題旨及形式聞名於世,於歐美前衛藝術浪潮、乃至於當今視覺藝術領域中,皆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一展,關照草間彌生生命經驗與藝術語彙的錯綜交織,深入其創作實踐的發展「軌跡」,在探問藝術家何以持續開創嶄新可能的同時,也擁抱藝術與生命的「奇跡」。


4.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Olafur Eliasson 
|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Taipei Fine Arts Museum)|2025.06.21-2025.09.21

六月底即將於北美館推出的《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是奧拉弗.埃利亞松首度於臺進行之展覽。內容將呈現他過去30年的藝術生涯之實踐,其中涵蓋裝置作品、錄像、攝影、繪畫、雕塑⋯⋯等不同領域創作。

埃利亞松在創作中大量運用世人熟悉的元素,如光線、水、色彩、物質⋯⋯等等,並透過將他們重新結合、重複並置的交互關係,在空間中創造群體的共感體驗。他的作品保留藝術家本人的創作意圖之外,也讓賦予觀眾詮釋和參與其中。透過大尺度環境的脈絡,並與展覽現場的特定或隨機條件相互作用,觀者可以在其中找尋屬於自己的共鳴與答案。部分作品更取決於觀者的感知與行動,透過視覺、認知或操作賦予其生命。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出生於1967年,Olafur Eliasson 在冰島與丹麥成長,他的作品探索了藝術與整個世界的關聯性。埃利亞松對於自然、宇宙、時間等龐大的議題他獨特的美學關注,像是聞名全球的泰特《氣象計畫》(2003),與艾未未共創的《月球計畫》,存在於美術館屋頂上的《你的彩虹全景》(2006-2011),又或者是紐約港《紐約瀑布》(2008)等。他作品中使用的元素並不複雜,卻能透過奇觀式的景致,巧妙的空間安排設計,一次次重建我們所處的世界。


5. 河床劇團✕PHI工作室✕歐納西斯文化《之間》Riverbed Theatre, PHI Studio & Onassis Culture:Blur
|台灣台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2025.03.22 - 2025.04.02

《之間》是一場跨國合製XR沉浸式劇場。它融合了現場表演者與虛擬實境打造出的數位奇觀。這場演出將帶領10位觀眾同時沉浸在超現實的世界當中探索生命,體驗死亡、真實與虛構的模糊邊界。觀眾將穿越一層又一層展開的景觀,親身感受科學發展所帶來的奇幻體驗,以及令人不安的成果。未來已成現實,勇敢走入未知。

河床劇團成立於 1998 年,以意象為核心,打造模糊視覺與表演藝術界線的「總體劇場」。其作品風格有機且充滿雕塑感,被評論家譽為「潛意識劇場」,並與山繆・貝克特和大衛・林區的經典之作比肩而論。

圖一:Louise Bourgeois, Arch of Hysteria, Photo: Christopher Burke,© The Easton Foundation/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Y

圖二左上:草間彌生,《圓點的強迫妄想》.1998_2024,尺寸依空間而定,塑膠氣球、複合媒材©草間彌生

圖二左下:托瑪斯.德曼,《文件夾》,2017,C-Print/水晶裱,125× 19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 Thomas
Demand, VG Bild-Kunst, Bonn

圖二右上:河床劇團《之間》© Chen-Chou Chang張震洲

圖二右中:奧拉弗.埃利亞松 ,《美》,1993。
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
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畫廊(柏林)、Tanya
Bonakdar 畫廊(紐約/洛杉磯)提供。

圖二右下:河床劇團《之間》© Chen-Chou Chang張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