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繁忙的台北市大安區,老字號的朝代畫廊在第二代劉旭圃接手後,除了鞏固既有客群,仍不斷推出當代藝術展覽和培育新秀。「我覺得畫廊不在大,而在品牌的塑造。」劉旭圃認為,兼顧畫廊主軸和質感下,多方嘗試才能挖掘出新藏家,他們也會因為新展覽,感受畫廊活力進而常造訪,產生信賴和固著性,「我們用買賣去做展覽,用展覽的包裝去做收藏,這兩點相輔相成。」
「我覺得會收藝術品的都是聰明人。」就劉旭圃觀察,台灣年輕藏家有行動力、語言能力好且相當聰明,但對藝術仍秉持保守謹慎態度,故他必須拿出數據才能取信於人。劉旭圃也建議新進藏家,若在經濟許可下,可大膽一點收藏與眾不同的作品,藝術也不應只是裝飾的工具,「有些人會收好車、好錶、好酒,你何不去收一些好的藝術品呢?」他也提到,其實收藏重點在於是否真心喜愛,喜歡才會了解,如同買房子勢必是選擇你中意的標的物去買,「你不會買一個大家都說會漲,但是在深山裡的房子。」
目前也積極挖掘、培養新銳藝術家的朝代畫廊,談到挑選合作藝術家的標準,劉旭圃則透露,他們會依據畫廊硬體設備、作品調性是否符合畫廊美感、和藝術家是否投緣以及藝術家本身是否準備好,做為評估條件。「現在已經不是畫廊挑藝術家了,而是藝術家挑畫廊的時代。」劉旭圃也坦言,現今有很多替代空間、藝術電商、駐村等諸多管道能展出,藝術家不一定需要和畫廊合作,但當畫廊實力夠雄厚,他們也會主動前來洽談。
提到現今產業環境,他則分析,台灣缺乏健全的藝術論述和美術館帶領風向,導致畫廊得依循拍賣市場,但拍品強者恆強,迫使市場趨M型化發展。然而,從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展和國際環境來看,則有返璞歸真的跡象,大家逐漸注重真正好的作品和藝術家。「台北也缺少一個畫廊集中區。」劉旭圃補充,倘若台灣有藝術聚集地,讓各家業者良性競爭,就能提升國際能見度。
談及未來發展,劉旭圃謙虛說到,在當代藝壇朝代仍是塊新招牌,如何延續經營畫廊品牌,被更多國際人士看見,並在穩健中求發展求生存至關重要,「我們不一定是最燦爛的,但我們可以是默默耕耘、走得最穩的那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