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國家在過去長期處於被殖民地狀態,其早期的大量文物與藝術品皆流落在外,導致非洲的博物館內的藏品乏善可陳。今年11月23日,法國便宣布將歸還26件非洲文物給西非國家貝寧共和國(Republic of Benin)。這消息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藝術史學家薩伏依(Bénédicte Savoy)與塞內加爾(Republic of Senegal)的經濟學家薩爾(Felwine Sarr)在長達90分鐘的會談後,由法國總統府對外發布。
法國對歸還非洲文物課題的關切度在近幾年有跡可循。去年11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的瓦加杜古大學(University of Ouagadougou)發表的一場演講中,道出他所重視的非洲文物歸還的課題,並承諾將在5年內將非洲的文物暫時或永遠歸還給非洲。
今年3月,馬克龍便委託薩爾與薩伏依展開調查,走訪了馬利、塞內加爾、喀麥隆以及貝寧等非洲國家,撰寫了一份報告書。報告調查的結果讓人譁然,顯示有80%至90%的非洲大陸文物,包含雕像、禦座以及王室權杖等藝術品,流失在非洲以外的地方,包括法國、英國、德國以及比利時。單憑法國就擁有9萬多件非洲文物,而其中巴黎的布朗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的收藏數量就高達7萬多件。布朗河岸博物館自2006年開館以來便展示歐洲境外的文物,文物中以法屬殖民地的非洲文物居多。
報告調查結果也顯示大多數典藏在法國博物館的非洲文物的時間記錄是介於1885至1960期間,即非洲屬法國殖民時期。這份報告書在提交給馬克隆之前便在媒體上引起了社會對於歐洲國家的「殖民暴力」與「永久性歸還」的爭議與批判。報告書指出,法國當局需證明這些文物是從合法途徑取得,否則應當將這些文物或歸還給非洲,而非以長期出借的方式展示於非洲人民面前。專家們認為將非洲文物歸還,讓非洲人民擁有自己的文物並藉此幫助自己審視過去的歷史是有其必要性的。
但有一些非洲專家擔心歸還動作會引發非洲國家與族群之間的內部衝突,建議需慎重篩選不至於讓法國與非洲各國之間產生爭議的文物。因此法國首批歸還的文物,便是來自於十九世紀非洲達奧美皇朝時期的文物。這些文物來自過去法國的殖民地達荷美王國(Kingdom of Dahomey)的阿波美王宮(Royal Places of Abomey)。
貝寧政府曾在2016年向法國正式提出歸還文物的要求,但遭到法國當局拒絕。如今,法國除了展示其物歸原主的決心,起了一個領頭的作用,也邀請非、歐國家的合作夥伴在2019年的第一季齊聚巴黎,一同針對此議題商討並策定交流政策。目前比利時政府與德國政府已著手進行整理歸還非洲文物的準備工作,英國對此議題仍抱持保留態度。薩爾與薩伏也在報告書中建議法國針對此議題修法,制定一套如何歸還非洲文物的依據。
針對文物歸還的課題,布朗河岸博物館館長斯特凡·馬丁(Stéphane Martin)表示對這些文物物歸原主的前景表示樂觀,認為這是「發展交流的重要一步」。歐洲保守人士認為讓文物完璧歸趙也同時涉及了非洲國家保存文物的條件是否成熟,其中便包含了文物的保全以及保存維護等硬體設施的條件考量。因此文物歸還的過程想必還需經過好幾年的時間進行。
圖一:Mask of Nigeria (Africa), Yoruba population, 20th century, Wood and painting. Inv. 73.1969.7.1 © Museum of Quai Branly, Photo Patrick Gries, Bruno descoings.
圖二:On the plateau of collections, view of the Oceania area in December 2015 © Museum of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hoto Cyril Zannettac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