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中國首展

— 沂藝術 2018年11月09日

你是否曾看見一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主角似乎是同一個人,或是作復古打扮、或是穿著各種在美國及歐洲可見的女性裝扮,在相機鏡頭前留下不經意的定格畫面?你是否也曾看見一組彩色照片,照片中的女子呈現著各種撩人姿勢,但卻用著恐懼害怕的眼神直勾勾地望著你,讓我們在賞心悅目之餘,卻又感到一絲絲不安? 這些作品,皆出自美國重量級女性攝影師、藝術家、電影導演──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之手。

辛迪·舍曼的概念肖像(Conceptual portrait)系列攝影作品,以在再現各種西方社會女性角色與心理狀態而聞名,是後現代攝影史重要的存在。她將自己當做攝影對象,親自操刀整個拍攝過程,讓作品展現女性特質之餘,揭露慾望、性等滿足男性感官的社會現象,挑戰社會規範下男尊女卑的觀念,並成功打破社會與媒體賦予女性的刻板印象。因大學時酷愛搜羅舊式服裝及首飾並裝扮自己的經驗,讓她在創作時游刃有餘。她雖然自稱不是女性主義者,但她的作品確實大膽地對女性角色在社會各個階層的定位提出質問,並反諷古往今來高傲的男權社會。

1954年,辛迪·舍曼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並在紐約長大。在父母的支持下,辛迪·舍曼在大學時期學習繪畫,因修習必修課攝影概論時在攝影老師的引領下開始接觸觀念藝術,引起她極大的興趣,從此便展開了她對攝影的創造力。大學期間,辛迪·舍曼與同學合創了一家小畫廊「廳牆(Hallwalls)」,在畫廊裡開始發表自己的概念攝影,角色扮演的攝影作品便是從這時期開始萌芽。1977年,辛迪·舍曼從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畢業後,便與男友羅伯特‧朗格搬至紐約市定居。

辛迪·舍曼的攝影創作在當代攝影如此重要,是因為她的作品提出了女性角色在現今社會的反思。1977年她創作的「無題電影劇照(Untitled Film Still)」系列黑白照片,讓照片中主角在宛如好萊塢電影般的畫面裡,流露各種不經意或複雜的情緒,讓觀者對照片產生了想像空間。1981年推出的「雜誌插頁(Centerfolds)」系列,揣摩了男性在閱讀情色雜誌時觀看性感尤物的視角,而照片中女人驚恐的眼神,卻是在反映她們對於「被欣賞」的不安與恐懼。同樣的題材也反映在1989年的「性(Sex)」系列與1990年的「無題(Untitled)」系列,「天災(Disaster)」系列則將女性身體被侵犯的議題昇華,進入更恐怖的畫面敘事。

1988年,辛迪·舍曼在「歷史肖像(History Portrait)」系列中將變裝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把自己變成藝術史畫作中的人物,探討藝術史肖像畫的表現方式,以及畫家與模特兒之間的關係。30年後,辛迪·舍曼畫風一轉,推出了「社會肖像(Society Portrait)」系列,藉由上流社會的名媛肖像暗諷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下,預示了當代富裕時代的終結。因其作品總是從流行社會文化與歷史元素裡取材,因此辛迪·舍曼也被譽為女性普普藝術先驅。

辛迪·舍曼也跨足美國時尚與名人社交圈,與娛樂圈名人的關係匪淺。1997年,她在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舉辦的個展便是由好萊塢影視巨星瑪丹娜(Madonna)全額贊助。而辛迪·舍曼對於電影的喜好也反映在她於1997年執導的電影《辦公室殺手(Office Killer)》上,在電影中她充分發揮了對畫面敘事掌控的能力。

辛迪·舍曼對當代攝影史的重要性,以及在藝術市場受歡迎程度是有目共睹的。1995年,紐約MoMA以100萬美元收購了「無題電影劇照(Untitled Film Still)」系列的所有69張黑白照片,締造了攝影作品被學術單位收購典藏的里程碑。2011年,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無題96號(Untitled#96)》創造單一攝影作品交易389.05萬美元,成為當時攝影作品的最高交易紀錄。如今辛迪·舍曼依然精力充沛,活躍於藝壇。

今年,辛迪·舍曼首次在中國上海舉辦大型回顧展。這個大型回顧展將展出128組辛迪·舍曼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系列的攝影代表作品,全景回顧辛迪·舍曼40餘年的藝術創作生涯。展覽也展示她創作時曾使用過的拍攝道具、相關文獻與影像資料。除此之外,值得期待的是,辛迪·舍曼在2018年創作的9件新作也會在此次中國的回顧首展上曝光。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中國首展

展覽日期:2018年11月7日至2019年1月13日

展覽地點:上海復興藝術中心

門票價格:100元人民幣

圖一:Cindy Sherman, Untitled #85, Centerfolds series, 1981 © MoMA

圖二:Cindy Sherman, Untitled #199, History Portrait series, 1989 © M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