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藝術家夏陽老師,在創意上除了有他純真丶自由又獨立的風格之外,也是非常少有,能得到各個年齡藝術家朋友喜愛又尊敬的長輩。沂藝術總編輯鄭玲沂近期走訪了夏陽老師目前安置在上海虹橋區的工作室,除了洗耳聆聽這位曾經以四海為家的大師故事之外,也趁機報導八月即將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夏陽回顧展」。
有人說夏陽是藝術的遷徙者,一生都處在流徙的不確定當中。而回顧夏陽漫長的旅程,他既是藝術的朝拜者丶流浪客,更是當代藝術的創作者。由台灣遠渡重洋來到了巴黎,再從充滿浪漫色彩的巴黎輾轉到藝術大蘋果紐約,直到一九九零年初,夏陽燕鳥歸巢回到台灣,最近定居上海。
而讓夏陽踏上冒險旅程的,竟只是一封封飄洋過海的書信。原來同是拜門在李仲生老師畫室下的蕭勤,將他在歐洲所見所聞的藝術衝擊濃縮在字裡行間裡,不但但捎回前衛的西方藝術流派知識,也隱隱勾起夏陽對歐洲的無限嚮往。
一九六三年年尾,正值而立之年的夏陽憑著對歐洲的憧憬,手裡攥着軍中同袍給的五千元積蓄,毫不遲疑地前往巴黎開展他對藝術的想像與慕求。四年半的匆匆歲月晃眼而過,平常除了在飯館洗碗打工、用零碎皮件做小皮包勉強維持生計外,其他時間便全心投入在創作中。儘管生活困頓貧乏,但夏陽只感到前所未有的心靈滿足。
這時期的夏陽,將東方文化的特色融入在畫作之中,以中國細毛筆筆觸勾勒出人物的型態,觀者無法看清人物的面貌,既抽象模糊卻又凝聚出有形有相的變形軀體,即是後來被稱為「毛毛人」畫風的創作。
輾轉紐約仍是因緣際會之下,朋友邀請他赴往紐約生活。夏陽回想起當時情景,忍不住開懷大笑:「三個字,好多了!」與旅居巴黎時相比,在紐約的生活品質提升不少,同時也在現實主義潮流的影響下,夏陽開始嘗試照相寫實的風格,將現代都市的生活樣貌描繪在畫布上。此時與巴黎時期的「毛毛人」風格顯著不同,卻又延續其精神,夏陽精確捕捉到照片裡人物迅速走過的速度動態流線感,結合毛毛人風格,以線條凸顯出行色匆匆的現代人,而更顯真實生動。
直至被「O.K.哈里斯畫廊」網羅,當時畫廊老闆評價他的技術還不夠好,但只要再多磨練六個月就夠了。這番話深深影響到夏陽的藝術觀,也直白揭示夏陽終生秉行的名言「技巧並非首要」。
夏陽強調創作脈絡與地點題材並無太大關係,主要是與自己的藝術語彙相關,藝術語言並不會隨便改變。也許題材會碰撞出有趣的想法,但至要關鍵還是「什麼東西會引起自己的興趣」。像是在紐約創作的〈武聖關公〉,靈感來自在台灣看到的民俗傳統,不必刻意煉造便化為生命的一部分,與身處何地並無太大的干係。
談到給年輕藝術家的建議,夏陽認為台灣藝術家應該要傳承東方文化。地球村的時代,彼此很容易受到全球化及霸權文化影響而流於一致。如果大家都是同樣的文化背景就少了生活的趣味了,所以我們應該提供不同的文化養分。藝術根源於自己的文化傳統,就像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相互迸發出豐富迷人的變化,如果我們只追求現代新潮而拋棄傳統會十分可惜。
創作的基本原理是科學且制式,只要熟能生巧便能做出不錯的作品,但這樣只會淪於工匠,藝術最核心是要有韻味而精彩。儘管藝術家不擅長畫畫,但只要他擁有創作上的感覺,就不會因為技術拖累自己,在感覺引導下創作出令人驚詫的作品。技巧並非首要,我們長期浸淫在西方制式化體系,反而造成對創作上的傷害。
夏陽提出,如今許多創作以「中國元素」為號召,但那只能稱作中國趣味,元素本來就蘊含在自己裡面,是由內而外自然發生的氣質。像是台灣生活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年輕人可以多親近接觸,體會東方精神不一樣之處。藝術是自己獨特的個性,並無所謂沒有高低之分,我們要有自己文化力量貢獻給世界。
夏陽預計於今年八月將在北美館舉辦回顧展,同時也是北美館休館後第二波展覽。展出作品從早期紙上創作至近期金屬雕塑不等,可欣賞到藝術家不同階段創作的經絡過程,也能完整地縷出一位藝術大師成型的來龍去脈。
夏陽 : 觀‧遊‧趣
展覽日期:2018年8月25日-10月21日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策展人:劉永仁、蔡雅祺
圖一:夏陽在上海工作室,沂藝術攝影
圖二左:門神 1990-1991 壓克力畫布 305x167cm
圖二右上:女人與門1974 壓克力畫布 182.9x137.16cm
圖二右下:人體 1965 油彩畫布 79x79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