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剛慶祝八十大壽的德國藝術家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目前在瑞士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undation Beyeler)大規模回顧展出過去六十年來的精彩作品,展覽匯集八十件繪畫與十件雕塑,揭示藝術家不同創作階段的風格轉換。
巴塞利茲作為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之一,與呂佩爾茨(Markus Lüpertz)、安森.基佛(Anselm Kiefer)、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等藝術家都是其代表。德國新表現主義始於六零年代,在八零年代蔚為流行,思想受二戰、冷戰、韓戰、越戰等戰爭影響,其創作聚焦反思批判社會問題,彰顯鮮明的德國民族個性,在藝術史上寫下燦爛詩篇。
喬治.巴塞利茲生長在動盪時代,成年後的他逃往西柏林且就讀當地的藝術學院,但戰後的恐怖回憶卻讓巴塞利茲一直困囿在流離的處境,面對西柏林的自由開放,他卻只感到無限的惘然與糾結,感覺自己是沒有祖國的一代,內心還在追尋曾經的國家角色典範。二十歲那年,為紀念他出生的地方,藝術家放棄原有的姓氏,正式改名為巴塞利茲。
巴塞利茲於1963年在柏林第一次舉辦個展,因為作品《Naked Man, 1962》、《Big Night Down the Drain, 1962/63》露骨又有性意味的內容觸怒當時保守派,被政府以妨害社會風俗沒收,此舉並未澆熄巴塞利茲的藝術熱誠,反而使他更加堅定致力於藝術創作。尤其《Big Night Down the Drain, 1962/63》描繪了正在自慰的男性侏儒,巴塞利茲以性為載體,顯露出強烈的殘暴粗俗,該作品直至1966年才被歸還,目前收藏於德國科隆的路德維希美術館(Museum Ludwig Köln)。
後來巴塞利茲嘗試以「倒轉形象」創作,上下倒置的對象仿佛沒有重力的束縛,不斷地向上攀升,粗獷恣意的筆觸更添幾分重量,讓畫面達成詭異的平衡,創造全新的圖像閱讀法方式,成為他個人的標誌性創作符號。然而,上下顛倒的圖像卻像是隱喻著分裂的國家,戰爭釀成的心理陰影如上下顛倒帶來的不穩定與不確定。
除此之外,巴塞利茲的作品常為藏家青睞。像是在2001年紐約佳士得上拍賣《英雄》(Der Hirte,1966),一位歐洲買家以約110萬美元(約3300萬新台幣)成交,創下當時巴塞利茲有史以來的作品最高成交紀錄。而在去年三月倫敦蘇富比,一幅1965年《跟隨紅旗》(MIT ROTER FAHNE ,WITH RED FLAG)被一位通過電話競拍的買家以約908萬美元(約2億8千萬新台幣)買下,創下該藝術家拍賣歷史最高紀錄。除此之外,在全球藝術盛事也常見巴澤利茲的作品,如卡塞爾文文獻展、聖保羅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等,連知名藏家夫婦Andrew and Christine Hall 也收藏巴塞利茲了許多作品。巴塞利茲不僅在藝術史上是別具代表性的影響人物外,同時在藝術市場上也有穩定攀升趨勢。
今年6月份此回顧展也將巡迴到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赫雄博物館和雕塑園(Hirshhorn Museum & Sculpture Garden) 展出。
Georg Baselitz
展覽日期:2018年1月21日–2018年4月29日
展覽地點:Foundation Beyeler, Basel, Swiss
展覽日期:2018年6月21日–2018年9月16日
展覽地點:Hirshhorn Museum & Sculpture Garden, Washington DC, USA
圖一: THE BRÜCKE CHORUS, 1983
Oil on canvas, 280 x 450 cm, Private collection © Georg Baselitz, 2018
Photo: © 2014 Christie’s Images Limited
圖二左上: STILL LIFE, 1976/77, Oil on canvas, 250 x 200 c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gift of Agnes Gund, 1991. © Georg Baselitz, 2018
Photo: © 2017. Digital imag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Scala, Florenz
圖二左下: GEORG BASELITZ AT THE FONDATION BEYELER, 2018
Photo: Matthias Willi
圖二右: ORANGE EATER (IX), 1981. Oil and tempera on canvas, 146 x 114 cm
Skarstedt, New York © Georg Baselitz, 2018. Photo: Friedrich Rosenstiel, Kö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