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06.21 - 09.21

— 沂藝術 2025年9月21日

此次臺北市立美術館進行了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台的首次大型個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出內容橫跨了埃利亞松的三十年藝術生涯中的經典與新作,包含裝置藝術、繪畫、雕塑與影像等等總共十七件作品,是作為五座城市美術館與埃利亞松工作室合作的巡迴展。展覽名稱中的「旅程」一詞,其概念除了觀者能在展覽中進行一場藝術的旅程之外,更象徵著對於環境、感知和時間等等的探索,這也是埃利亞松的作品中很大的一個特色。埃利亞松的創作圍繞在光線、自然、色彩與環境等議題,其作品大多需要觀者的行動與思想配合完成,也因此展場中有許多具有互動性的作品,觀者透過在與作品互動的同時,能夠逐漸從與作品的互動中讀出埃利亞松隱藏在作品背後的思想與概念,或者說是觀者的思想與埃利亞松的思想會在觀看時產生互動。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於1967年出生和生長於冰島和丹麥,父親曾經是漁船廚師,同時也是藝術家,而母親則是裁縫師,因此自小也深受藝術與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啟發。而在1980年代的埃利亞松接觸了霹靂舞,這也啟發他在身體與感知於空間的關係與思考都有非常大的影響。1990年代初以開創性的雕塑與裝置藝術作品開始受到國際的關注,並於1995年從丹麥皇家美術學院畢業後移居柏林,並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埃利亞松的工作室規模龐大,其包含了工匠、建築、程式設計、藝術史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等等數種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員在其中。由此可知埃利亞松利用這些專業領域的技術的融合與使用,來達到他對於作品與其概念的完成。他的作品涵蓋了繪畫、雕塑、影像和裝置藝術等等形式,作品在全球各大博物館中展出,並且在2003年代表丹麥參加了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

《苔癬牆》Moss wall,1994

作品《苔癬牆》是在前一個作品圍出的空間後的小門通向下一個空間,前一件作品因為燈光需求將空間分割並減少光源,使得在進入《苔癬牆》的空間的時候有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的體感。作品是以北歐特有的鹿苔癬作為材料,撲滿了整面牆壁從頂到地板。除了在視覺上有巨大的震撼之外,整個空間散發著苔癬自身的自然氣味,於展覽空間有一種反差的力量,也可以感受到除了視覺之外,自然在這個空間內表現了非常大的力量。從小空間進入牆面前的大空間,看著如巨幕般的苔癬牆,聞著自然的氣味,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既視感。

《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Object defined by activity (then)) 2009

《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作品是在一個小走道進入一個近乎黑暗的空間,空間內放置著不斷流水的小噴泉,同時快速的閃爍燈光,造成一種畫面被逐幀定格播放的錯視感,逐漸適應黑暗後才會發現噴泉視流動的而非定格物件。再往靠近噴泉後伸出手觸摸,才發覺噴泉的水是與預想中噴泉的流動方向相反的。整件作品在逐漸觀看與參與的過程中才慢慢被完整呈現與被觀看,埃利亞松很巧妙地利用光線與水來刺激觀者的五感,甚至近一步對觀者的思想造成衝擊與震撼。

《單色房間》1997

《單色房間》是本次展覽作品中空間最為開闊的一件,整個空間被黃光所壟罩,一進入房間彷彿眼前被套上一層黃色濾鏡,人物在其中變得只剩黑白灰。在強勢的單一色彩光源的力量之下,其他物件抑或人身上的所有色彩訊息都被削減到只剩下明暗關係。在空間內觀看人的身體,會發現皮膚紋理,尤其是血管的顏色。或許是因為只剩明暗灰階的顏色的關係,皮膚與血管也變成深灰或黑色,在相對亮白的膚色上顯得更加明顯。作品在展出後其對於視覺與感知的衝擊也引發巨大的討論,讓我們對於視覺與光線之間的關係又多了許多可以探索的空間。

《美》(Beauty)1993

《美》是在一個相對黑暗的中小型空間內,在其中有線霧狀的水在中間不斷向下噴灑,並搭配著光源的照射。如同彩虹的原理,光線進入水滴後經折射與反射產生了顏色變化,細小的水滴在中間被光線照射,觀者可以圍繞水滴觀看,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都會出現不同的色彩。甚至會因為其他觀者的身形或動作產生其他不同的樣貌,因此每位觀眾所看到、或者說是間接造成的景象都是獨一無二且可能僅特定角度的人能觀看到的美。

《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The Seismographic Testimony of Distance, 2024-2025) 

《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以旅程為主題,透過安置在運輸箱中的繪圖裝置,將海運與陸運途中每一次顛簸與震動轉化為獨特線條。筆尖隨運輸震動自由移動,使原本屬於展覽幕後的運輸過程成為作品核心,觀眾不僅看到最終形態,也得以意識到作品如何抵達眼前。這些素描既是紀錄,也是對距離與時間的轉譯,每一段航程都生成獨一無二的見證。

作品也回應環境與永續議題:埃利亞松與團隊有意降低碳足跡,選擇碳排放較低的海運代替空運,揭示展覽背後龐大的運輸網絡與環境成本。震動與顛簸往往被視為過程而非結果,而此處則被轉化為可記錄、有意義的痕跡。藉此,藝術不再只是展場中的靜態存在,而是一種流動、耗能、可被追蹤的過程,邀請觀者重新思考人類、藝術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雙螺旋》(Double Spiral, 2001)


《雙螺旋》在平行視角下清晰呈現螺旋造型,令人聯想到DNA與生命週期,也象徵展場入口的「好奇旅程」起點。作品由單一鋼管彎曲而成,透過馬達驅動,一半緩慢上升、另一半徐徐下降,營造無限循環的動態感。它並不強調寓意,而在於「運動本身」:觀者在移動與換位中,不斷看到螺旋交錯重疊。雖然雕塑位置不變,但在光影投射下,地面卻出現層層交織的同心圓,展現動與靜、形體與陰影的張力。這種循環與落差,使觀者意識到「所見」與「所感」之間的差異,也令人連結到我們參與的「旅程」與「好奇」,是奧拉弗.埃利亞松帶給觀眾一場對世界探索、觀察,自我對話的延續性思考。

《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 2024)

冰河的最後七天》靈感來自冰島南部的「鑽石沙灘」,冰塊從冰川斷裂漂至岸邊,最終在陽光與海風下消融。2020年,埃利亞松與團隊在當地收集冰塊,透過3D掃描記錄其即將消逝的形態,再轉譯為數位數據並鑄造成一組雕塑。

作品由七件青銅雕塑與玻璃球組成,依大小順序排列於黑色展示桌,呈現冰塊逐步融化、水逐漸增長的過程。冰與水彼此依存卻在氣候變遷下失衡,觀者能直觀感受到「存在」與「消逝」的轉換。同時,七件作品呼應「一週七天」,將自然與人類以「時間」相連,映照出氣候變遷中的時間焦慮。青銅象徵永恆,卻與冰川脆弱、消逝的特性形成強烈對比,使觀者在美術館中直面氣候危機的真實。

來自北歐的背景與冰島童年經驗,使冰川於藝術家而言不只是自然現象,更是文化記憶。當這件作品被帶到亞洲展出,也將冰島的冰川與熱帶的海平面上升相連,提醒人們在氣候變遷面前命運緊密相繫。

《生命沿線而生》(Life is lived along lines, 2009)

在《生命沿線而生》這件作品中,呈現了一種視覺錯位的體驗,起初我們看到螢幕上投射出的五個平面幾何形狀,但當移動到另一側時,這些二維影像其實源自於五件立體雕塑的陰影。作品有意帶領觀眾看見這種轉換的過程,顯示感知並非單一視角,而是充滿層次與多重解讀的可能。
埃利亞松以聚光燈束穿透由金屬線條構成的物體,使其陰影投射在後方的幕布上,當空氣與機械帶動物件旋轉時,幕布上的陰影也隨之發生變化。那些冷硬的金屬線條,在投影中卻呈現出柔軟、流動般的變形動態,埃利亞松展現了善於透過光與空間改造感知的特質,當這些物件在中央軸線上緩慢旋轉時,陰影與實體同步移動,影像與物體彼此呼應,形成視覺上的合奏。

《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

《多重影子屋》以木質框架搭建,四面牆由半透明投影幕構成,並以多組彩色光源照射。當觀者走入其中,身影便投射在牆上,形成重疊的彩色陰影,放大並複製每個動作,使觀者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共同營造一個由互動構成的感知場域。

埃利亞松欲探討的不只是光影效果,而是「房子」與「人」的關係:房子是建築,而因人的存在才成為「家」。在此,光影投射呈現動態的生成與交疊關係。作品的關鍵不在色彩疊加,而在觀眾的參與如何使作品「完成」──陰影交錯、色彩重疊與空間深度,共同創造共享的劇場。埃利亞松的裝置藝術並非僅讓人觀看,而是讓人意識到「自己如何存在」。觀者的身影與動作被投射、重疊、放大,使觀者同時是作品的一部分,這是他營造「seeing yourself seeing(看見自己在看)」情境的一例,觀者在其中既是表演者也是見證者,讓觀眾在光影的交錯與動態的共演中,體驗到身體如何在空間中生成關係,進而重新理解人與人、人與空間之間的連結。

《動作顯微鏡》(Movement Microscope, 2011)

動作顯微鏡》是一部約十四分鐘的錄像作品,在藝術家柏林工作室拍攝。舞者介入日常環境,將煮咖啡、檢視作品、開會討論等瑣碎場景,透過肢體表演轉化為充滿張力的片段。舞者最初突兀的動作逐漸與日常活動融合,讓觀者難以辨識兩者界線。

影片的一大特色是重疊畫面的影像手法,使不同時間的軌跡同時並現,時間不再單向流動,而呈現多層交疊。模糊與清晰交錯的影像,使靜止空間在光影與動作中流動,工作室逐步轉化為動態舞台。舞者的身體如畫筆,在空間中繪製另一種平行於日常的圖像,開啟對時間與空間的新視角。

《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2023)與《太陽繪圖》(Sun drawing,2023)
此作品延續了他自1990年代末期與父親 Elias Hjörleifsson 合作時便開始的自動繪圖實驗,把自然力量視為共創的藝術家。在卡達國家博物館以及新加坡美術館的展出中,藝術家以特製的「繪圖觀測亭」來實現這一過程:《鹽水繪圖觀測亭》(Saltwater-drawing observatory)中,黑白兩塊圓形畫布在馬達驅動下緩慢旋轉,懸掛其上的筆刷與小型鹽水槽相連,蘸取黑或白顏料後受風力牽引,在畫布表面留下起伏不定的筆跡,形成一種在時間、氣候、環境三者交互下生成的獨特「天氣肖像」,每件作品皆以Wind writings命名並標註日期,記錄特定時刻的風勢與氛圍;另一側的《太陽繪圖觀測亭》(Solar-drawing observatory)則安裝了兩排玻璃球,充當透鏡將陽光聚焦於耐火水彩紙上,隨著太陽位置的一日運行,焦點在紙面上灼燒出環狀或弧形的痕跡,而紙張本身在馬達作用下持續順時針旋轉,最終圖像將地球自轉與太陽運行的軌跡烙印其中,作品均以Sun drawing為題並附上製作日期。這些繪圖機器既屬於資料視覺化的一種,也超越了科學紀錄的框架,將自然力量引入藝術生成的協作者。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你的好奇之旅|臺北市立美術館 1A, 1B展廳|2025.06.21 - 2025.09.21

圖一:《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Object defined by activity (then)) 2009

圖二左上:《單色房間》1997

圖二右上:《美》1993

圖二左下:《多重影子屋》(Multiple Shadow House)2010

圖二中下:《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 2024)

圖二右下:《環星共振器》2018

All photos by YI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