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過去籠罩在陰霾中的印度北部城市賈郎達爾(Jalandhar),因為工業的停擺、工廠的停止運作,污染消散後當地居民才意外瞥見鄰近美麗的喜馬拉雅群山,乍然一現的清朗山景像是提警著人們,在全球化的資訊時代中,世界的版圖彷彿凝縮成螢幕上光點與文字排列的畫面,世界在尺度上縮小,情感上的交流卻日漸疏遠。「小世界」便是懸浮在疫情擴散後相聚與分離的狀態中,當一切秩序分崩離析,身處於毀滅與重生的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的定位與存在,本次的主題隱含了希望、承諾,以及對未來世界的種種不安與矛盾,旨在邀請觀眾一同探索後疫情時代經歷巨大災變的集體智慧。
2023第13屆台北雙年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於2023年11月18日至2024年3月24日期間展出,邀請臺灣獨立策展人周安曼(Freya Chou)、貝魯特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及策展人莉姆.夏迪德(Reem Shadid)和紐約資深作家與編輯穆柏安(Brian Kuan Wood)共同協作策劃,以「世界」入題,匯聚120多件作品與來自20多個城市共58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音樂人,呈現出一系列的聲響、動態影像、攝影、錄像、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以多重面向切入,裹挾著「小世界」所蘊含的意義,我們希望在自我生活中獲得更全面的掌控,卻也深怕被外在的世界所孤立,無論是自我身份的認同與歸屬、科技衝擊帶來的現代焦慮、政治角力的敵對與同盟,名為現代的名詞正影響著我們對於情感、事物的感知。
本屆雙年展由北京藝術家王衛的作品⟪鏡子⟫揭開序幕,由千萬片馬賽克瓷磚構成的高牆,將美術館入口迴廊空間一分為二,作品以鏡像手法與兩座落地窗相互交映,拼貼出空間配置與觀看角度的錯位。兩方凝視,激盪出王衛對於觀看的詰問,挑戰哲觀者對於處所(place)的體認:我們所見為何,取決於我們如何看見。
另一件作品為皮歐.阿巴德(Pio Abad)因2023台北雙年展的委託而前往蘭嶼進行的研究之旅。成長於菲律賓北部巴坦群島,阿巴德來自群島的原住民族一伊巴丹族(Ivatan),與蘭嶼的雅美(達悟)族共享相似的文化與語言,本次作品以陶土製成的英文字母呈現伊巴丹的詩文,源自Anis 古老的口述傳統,四周堆疊的小冊記載著先民的討海生活、祖源等伊巴丹民間詩文選粹,土地原始的力量交織著歷史傷痕,反映出原住民族充滿力量卻又轉瞬即逝的特質。
擁有藝術家與音樂家身份的唐納天,本次以作品《漫遊微觀宇宙》參展台北雙年展。從晶片與電路板獲得靈感,唐納天運用沙堆模型與鋼板結構,築構出地形錯落有致的沙盒裝置。由不同角度觀之,沙盒恰似座落於戰場的碉堡,又有如作業後殘留的遺跡物件,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凝視使之產生一種毀滅與重生的循環,沙堆一但崩塌便會被換置:物件與人,觀看與被觀看,晶片與碉堡的對等關係,揭露出日常生活中看似顯而易見,卻又尺度有異的複雜連結。
除了藝術裝置,2023台北雙年展特別企劃「放映單元」與「小世界線上誌」,引導觀眾靜心觀賞8位藝術家與導演的長片作品,並進一步開啟一個訪談、對話的數位交流平台,提供觀眾延伸閱讀本屆雙年展的多元管道。
以「世界」入題,小世界展示了人類身處後疫情時代的反思與想像,脫離病毒後的世界彷彿進入重力加速度的凝聚,然而拋開宏觀尺度的探索,本屆雙年展更聚焦於細細剖析人與近身之物的連結。歷經隔離、解除到重新洗牌的秩序,我們仍舊討論著世界何以在精密器械的計算下,感受與科技背道而馳,現實模糊至不似現實,小世界則提供一個管道,躍入其中一現實究竟由什麼組成,我們又感受到什麼?
2023 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圖一:唐納天,《漫遊微觀宇宙》,2023,複合媒材裝置:工事用砂、鍍鋅鋼板、顏料染色的水
沂藝術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