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能談收藏美學

— 沂藝術2017年7月8日

也許你聽說過建設公司老闆成了藝術品的大藏家,但你有見過自己蓋美術館的老闆嗎?

以實際行動來付諸美學理念的張裕能董事長,身兼大隱開發建設創辦人、甲桂林廣告董事長,他還投入許多心血在美學行銷的經營上。曾經被譏諷為傻子而一頭栽進"美學"建築的他,如今被受國內外業界尊崇,為美化台灣建築嬴得至深貢獻。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建案包括——「藍海」與「海納川」等著名的地標建築。

張裕能坦言收藏過程就好像一顆發芽的種子,當我們肉眼看到植物萌芽時,難道植物此時才開始它的生命嗎?還是當我們肉眼未見發芽時,種子已經逐漸累積成長的能量了呢?

「我是矇懞懂懂、不知不覺喜歡上藝術。」藝術品味高超,本身又對藝術品有濃厚興趣的張裕能,在台灣藝術產業剛起步之際,年輕的他便常走訪國父紀念館附近的畫廊。他侃言道:純粹看畫也不用花錢,還可以培養自己美學素養。自發性對藝術的渴求讓張裕能培養美學素養,日後也反映了他在收藏藝術品時獨到的見解。

他還記得當初買下第一副畫是楊興生的作品,而在他不算是很有錢的時候,便大膽買下人生第一幅上百萬李石樵的畫作。

「收藏是他生命的一部份,也都是一種緣分。」

張裕能坦言,自己並沒有刻意追尋某種脈絡。收藏是他生命的一部份,也都是一種緣分。但自認做建築的人比較講求韻律與空間感。

講到收藏,張裕能又以獨衷江賢二老師的作品知名。從1998年江賢二第一次在誠品展出時開始,張裕能與江賢二的緣份便持續到了現在。迄今他已經為江賢二在小美術館展舉辦過三次展覽。小美術館甚至是以江賢二的創作特質專屬打造的。江賢二對他來說亦師亦友,除了欣賞江的才華、閱歷之外,自然還有他的「胸懷」以及對人性與人類的關懷。

「我很愛台灣,我寧可在台灣貢獻自己」

熱愛台灣的他,認為自己生活最關鍵的地方既然是在台灣,那麼他就願意投資支持國內的藝術家。對他來說是一種生命的累積,是他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證據。像是北京雖然有蠻多文革抗爭時期的經典作品,但對張裕能而言,那是中國的歷史脈絡,他就不會去收藏。

「能否給初進收藏領域的新藏家一些建議及叮嚀?」

對每一位藏家而言,剛開始的都是緣分,起先都是從生活周遭開始。張裕能認為要出手之前,不要急著出錢買,要多做功課,而「閱讀」便是不二法則,作品背景資料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藝術史」的瞭解,透過多讀書、多看好的展覽、要盡量看「經典的作品」。

「收藏在您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在精神上的啟發?」

我們人類的溝通其實在近代以來過度依賴文字、太依賴口語表達。其實內容能夠表達、傳遞訊息的,有的靠舞蹈、有的靠聲光、有的靠表演,都不一樣。張裕能的建築是一種管道,表達對美的感受,希望能給其他人啟發。他以前也是因為得到啟發而得以慢慢成長。啟發很重要,像是觀眾來看畫也是得到一種啟發。張裕能自言希望藝術品能夠跟大眾相互溝通,也代表他的藝術態度吧。

(圖一)張董坐在江賢二作品《比西里岸之夢》前

(圖二上)張董站在江賢二作品 《乘著歌聲的翅膀》前

(圖二下)小美術館空間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