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派(Mono-ha)

— 沂藝術 2023年4月28日

物派(Mono-ha)是1960年代中期崛起於日本的藝術運動,其主要精神是運用天然材料或未加工的人造物,以最原始的「物件」形態呈現。這些材料不再只是藝術創作的媒介,而成為了藝術本身。探索材質及其特性。避免過度加工及修飾,通過將物體還原為原始形式,尋求物體之間的聯繫,超越形式和表象的實質存在。這也是物派對日本高度工業化無情發展的回應。

與1960年代其他的日本藝術團體(例如具體派Gutai、新達達Neo-Dada或高赤中心Hi-Red Center等)不同,物派並沒有以“物派藝術展”為名來標示物派作為組織的相關信息及演變過程。在日本集體主義的現代史中,舉辦展覽是組織對外宣示身份的標準程序。直到1968年,關根伸夫在第一屆舉辦在神戶須磨離宮公園的當代雕塑展中,展示了作品《位相—大地》(Phase-Mother Earth),美術館及重要機構才開始舉辦物派的展覽。

在物派的創作中,藝術家的目標是將「事物」盡可能地在不改變分毫的狀態下組合在一起,呈現材料原本的語彙。因此,藝術家們不再是「創造」,而是將事物重新排列成作品。他們著重於「事物」本身及其與周遭空間的相互關係。在藝術史上,物派的創作與美國極簡主義(Minimal Art),意大利貧窮藝術(Arte Povera),全球後極簡主義(Post-Minimalism)以及法國表現支架(Supports/Surfaces)等相互呼應且具有共通之處。物派的建立和獨特性顯示了它作為日本1960年代全球新藝術發展的重要關鍵。

關根伸夫 Nobuo Sekine

作為物派的核心人物之一,關根伸夫的作品《位相—大地》推動了物派的發展,並引發多摩美術大學同輩藝術家的強烈嚮往。他的友人小清水漸和吉田克朗都是多摩美術大學的學生,曾在幫助關根製作《位相—大地》的過程中協助他,之後兩人也成為了物派藝術家。隨後,關根在新宿認識了韓國出生的藝術家李禹煥並開始了密切的交流。關根被李禹煥基於海德格爾和西田幾多郎的京都學派向作品所提出的理論吸引,並受到了深刻的影響。在1968年至1970年期間,關根創作的一系列作品都伴隨著李禹煥豐富的理論。兩人的關係非常親密,李禹煥還將關根介紹給了自己的交友圈,並在西新宿站旁的咖啡館「Top」安排了定期的會議。在短時間內通過不斷的對話,他們逐漸形成了物派的宗旨。

關根伸夫於1942年出生在日本埼玉縣,並於1968年在多摩美術大學獲得了繪畫學士學位。他對數學領域中的拓撲學(位相幾何學)相當感興趣;拓撲學主要研究空間內,在連續變化下維持不變的性質。對該學科的興趣讓關根在創作上有了突破性的發展。 1968年被視為物派指標性的作品《位相—大地》,便是出自關根之手。這件雕塑由一個直徑六米的大洞構成,挖出的泥土則壓實成相同尺寸的圓柱體。之後,1970年他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在鏡面的不銹鋼柱上平衡了一塊巨型的大理石,不銹鋼柱反射了周圍的環境,作品精確地展現了物派的基本概念。如今,這件作品被永久展示於丹麥胡姆勒拜克的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之後,他持續創作大型雕塑,同時還創作了融合繪畫和淺浮雕元素的壁畫作品,也受委託創作了許多日本當地的公共藝術。關根的作品《空相-第8-9號》在2015年在馮.漢姆藝術拍賣行(Van ham Kunstauktionen)以10萬6千美元售出,目前他的作品也收藏於各大重要博物館,包括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東京原美術館等。

李禹煥 Lee Ufan 

出生於韓國的藝術家李禹煥,將對於東西方哲學的熱愛都貫徹到他的藝術實踐之中,他既是一位藝術家,同時也是理論家及作家。1936年出生於韓國,在首爾大學就讀東洋畫的期間,轉而前往日本,之後便在日本大學就讀哲學系。畢業後他開始學習日本畫,並在1968年認識了關根伸夫,受其影響李禹煥也開始專注於原始、自然和工業材料上的創作,並完成《關係項》(Relatum)的系列創作。在東京國立現代美術館展出的作品《現象與知覺B》(Phenomenon and Perception B) 是他首度發表的《關係項》系列作品,也是第一件因應場空間而創作出的作品,物體與物體間的聯繫、物體與空間的相互關係。

1970年代他又重返繪畫,回溯過去學習書道的經驗,並開始思考繪畫中的時間性。《從點開始》(from point)與《從線開始》(from line)是他該時期的代表。之後在繪畫上他又陸續創作出《風》系列、《照應》系列、《對話》系列,這些都探索了彼此之間的動態、時間性、手勢與空間,同時也將繪畫上的演進放入《關係項》系列作品中。

李禹煥作為物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影響日本戰後美術動向的重要關鍵,2010年由安藤忠雄設計位在直島的李禹煥美術館,也曾兩度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年展。在2012年香港的首爾拍賣公司(Seoul Auction)以超過22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從點開始》作品,今日李禹煥的作品被收藏於龐畢度中心 (Centre Pompidou)、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 (Tate Modern)和首爾美術館 (Seoul Museum of Arts)等重要機構。

小清水漸 Susumu Koshimizu

小清水漸出生於1944年生於日本愛媛縣,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曾協助關根伸夫完成作品《位相—大地》。水清水漸的雕塑作品專注於物體固有但不可見的本質,著重於物質本身的特性,透過排列組合成作品,呈現對於物件的關注,揭示了一種對於雕塑最基本的原則 。他的代表性作品《紙(以前的紙 2)》(Paper (formerly Paper 2))中,小清水漸將一塊大石頭放在一個比石頭更大的日本紙信封裡,信封一側則是打開的,內部的結構與外在的形式連結在一起,石頭的硬實與覆蓋在外的紙張形成鮮明的對比。透過這樣的創作手法,他成功地展現了物質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彰顯了物質本身的特性。小清水漸的作品也曾多次參加聖保羅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以及巴黎青年雙年展等國際性展覽。他的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創作,更是一種樂於追求對於物質世界的研究和探索。

菅木志雄 Kishio Suga

菅木志雄是最具代表性的物派藝術家之一,於1944年出生於日本岩手縣,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他的作品通常使用未加工的原始材料,透過精心的編排和布置,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他以最少的操作完成作品,並且這些作品通常都是具有時效性的。

菅木志雄的作品不僅包括視覺藝術,還包含行為藝術,他將其稱之為「激活」。他利用行為藝術建立一個物質和空間關係的框架,然後再解構它們。透過使用原始的材料,物件、空間和觀眾之間產生關聯,作品中充滿了禪意和哲學並深切表達了對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感悟和探索。藝術家的創作在國際間備受肯定,其作品典藏於世界各大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法國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等。他曾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及巴黎雙年展等重要的國際藝術展覽。

圖一:Kishio Suga, Parallel Strata, 1969/2012. Courtesy Blum & Poe.

圖二左上:Susumu Koshimizu, From Surface to Surface, 1971, remade 1986 © Susumu Koshimizu

圖二左中:Nobuo Sekine, Landscape of Vibration, Cone of Wave, 1993. Tama Cemetery, Mitama-dō, Tokyo. © Nobuo Sekine

圖二左下:Noriyuki Haraguchi, Oil Pool, 1970/2015. Courtesy Fergus McCaffrey

圖二右上:Nobuo Sekine, Phase-Mother Earth, 1968  Photo by 村井修 (Osamu Murai)

圖二右中:Lee Ufan, From Line, 1974. © Lee Ufan

圖二右下:Kishio Suga, Parallel Strata, 1969/2012. Courtesy Blum & P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