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徹也

— 沂藝術 2022年4月27日

帶著焦慮與疲憊神情的男性上班族,有的與各式機械、工業車輛融合在一起,有些則與昆蟲或變異生物共存於壓迫的空間中。他們彷彿迷失在偌大的都市,被吞噬於其中,冷漠無神得注視著觀眾,在一個被主導的世界中動彈不得。日本藝術家石田徹以極其細緻的創作紀錄了事物的外表,從頭髮到污漬都被他嚴謹得描繪出來,他捕捉到了絕望、情感孤立與無力感,反映了當時的日本社會及勞工階級的心境,作品中的人物像是被困在一個機械性不斷循環的世界中。石田徹也在他短暫的職業生涯中寓言了潛藏在當代社會中不安與壓迫。

石田徹也(1973-2005)出生於日本靜岡縣燒津市,當地是以漁業與加工水產著名的小城市。父親是地方議員,母親是家庭主婦。他所出生的港口城市正是幸運龍5號母港;1954年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上發射了熱核炸彈,而當時正在執行捕撈作業的漁船-幸運龍5號受到了波及,甚至導致一名船員死亡。幾十年過後,美國藝術家Ben Shahn發表了一系列關於燒津市核災議題的作品,當時年僅八歲的石田徹也收到了Shahn的影響,便在日記中立志成為一名畫家。

高中畢業後,他前往日本著名的美術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Musashino Art University)主修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父母親不支持他追求藝術,而是希望他可以從事穩定且務實的工作,即便他在藝術的表現上如日方升,他們依舊反對他的選擇,石田徹也與父母間的關係降到了冰點。進入大學就讀後,他拒絕來自家庭的資助,因此在經濟上相當困難,靠自己的力量,一邊打零工一邊創作,專心發展自己的藝術道路,離開學校後,他很快的成為了專職的藝術家。

日本處於失落十年的期間,也正好是石田徹也就讀大學的階段,當時的社會受到天災與人禍的雙重影響,經濟與政治狀態因地震、地鐵毒氣事件與秋葉原殺人事件搖搖欲墜,加上當時全國對於末日預言的加劇,讓整個日本都處於意志低迷的狀態。所處環境的動盪影響著石田徹也的創作,直覺得反映出當時日本高度工業化下的無奈與不安。

石田徹也塑造出的超寫實景色,將當時集體社會的無力感描繪得淋漓盡致。以面對經濟蕭條的90年代日本為創作背景,他將當時日本種種的社會問題,上班族機械化的生活模式,每天庸庸碌碌的工作卻只能住在如便當大小的空間。在日本急速的工作節奏,逼迫著所有人如齒輪般不斷運作。這種將人類機械化、物化的表現方式,如地獄般考試升學制度、過勞的上班族等,藝術家以超現實的繪畫方式呈現出來,將日本人的沉重與無奈表露無遺。

在2005年石田徹也不幸在交通意外中過世,結束了他短暫的藝術之路,享僅31歲。眾多說法是因電車事故造成死亡,但外界也有許多臆測他是因為憂鬱症而自殺的。在他逝世之後,他的作品經過許多藝術界人士的推介,開始廣受矚目。藝術家生前的個展與參展次數並不多,早期的銷售狀況也不理想,在短短十年職業生涯共創作了兩百多件的繪畫,手繪草稿更是不計其數。石田徹也的作品當今仍舊能夠觸動忙碌的現代人,依然讓人感同身受。在日本藝術界為公認的天才。

圖一:Person Who Can No Longer Fly, acrylic on board, 1996 © Tetsuya Ishida

圖二左上:Refuel Meal, acrylic on board, 1996 © Tetsuya Ishida

圖二左下:Cell Phone Robot and Laptop Boy, acrylic on board, 1996 © Tetsuya Ishida

圖二右上:Whating for A Chance,1999 © Tetsuya Ishida

圖二右下:Tetsuya Ishida © Estate of Tetsuya Ishi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