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21 陶瓷藝術 第二棒

朱芳毅

— 沂藝術 2021年9月20日

「在文字沒有發明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人與人之間的訊息溝通方式是什麼圖像語彙還是身體語言?還是有其他語示」藝術家朱芳毅對圖像有著濃厚的興趣,平時他會去研究文、圖騰、符號等,因為他認為這些都是一種信息的傳遞。 

「而為了能夠有效的傳遞訊息,人類進一步地產生圖像符號,讓彼此之間更能了解其原意。所以,人類運用圖像來做為與萬物之間的溝通媒介,其實在遠古時代早已存在

。現代人在身體上對圖像的感受難道沒有絲毫的本能閱讀嗎?圖像是否只有意識或知識上的傳達而已?」藝術家常常思考這些問題。他創造了新的圖像閱讀,不只是我們在作品中閱讀到所謂的環境、社會或人生經驗上的知識或語意,希望這些圖像能夠帶來一種身體上的本能感受,或是無法用言辭形容的內在意識。所以他在創作閱讀圖像時一直在挖掘人身體本能的閱讀,去喚起人身體的深沉記憶這一塊。 

藝術家企圖將他的作品解構成圖文字根,形式上會有文字的架構,但源頭來自於圖像組合。在創作中圖像重組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將現成物圖像透過人的意識以解構、變形、曖昧重組成新的圖像;另一種是以陌生無意識的圖像隨機排列重組,用抽象的角度組成新元素。讓其原來的物件圖像,有了相像、類似但又些許模糊甚至延伸至無法辨識的形象,因物件形體的立體重組再造,會讓人在思索新形體與自身的連結時,透過人身體的心像知覺深層感受,有了重新辨識的機會,更會深入探究物件本質上的源頭。

藝術家發現許多古代圖像與符號都來自於牆面,或許是出自於人類的一種身體閱讀感

,當他們要記錄某件事物時就會隨手在牆上刻字作畫,或許地面上也會有,但紀錄因時代關係不好留存,所以我們常看到的痕跡都是來自於牆面上,因此將牆面與人身體感受的閱讀和視覺關係轉化到作品中,所以大部分作品都以牆面的方式呈現。

在作品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會不斷解構文字和圖像,有時會解構至最基礎的單元,這讓他聯想到水墨的皴法技法,講究筆法、墨法、意奮筆縱的堆疊,和陶瓷的捏、壓、擠、搓、揉…等手勢非常相似,於是他將兩者結合創作,將物件圖像解構成文字符碼,結合水墨暈墨留白的空間意象和運筆,筆法轉變為單元圖文符號的形式概念,來表現文字圖像之閱讀性。

陶瓷世界各地的創作轉變其實相當多元快速。在世界各地的陶瓷雙年展上各國討論的陶藝創作除了材質實驗、技法展現形式操作以外,他們將身體的儀式感、科技的運用、空間和裝置、行為藝術都與陶瓷結合起來。相較國際上的當代陶藝發展灣的陶藝創作還有許多進步空間。不過他鼓勵年輕創作者有機會可以到國外駐村創作,國際交流對創作者蠻重要的,這是一種文化回溯和深度自我探尋的過程。 

朱芳毅出生於台北,現為當代藝術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會員(IAC),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專任講師。2008年獲得世界四大陶藝雙年展之一的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首獎大獎,同年也獲選日本美濃國際陶藝三年展,2011年獲得韓國國際陶藝雙年展評審特別獎,2019年更進一步在韓國國際陶藝雙年展競賽中獲得現場決選榮譽獎,作品在國內外公私立美術館展覽、獲獎、典藏無數。創作上透過對自身生活、時代背景和文化認知的觀察,以物件雕塑的立體裝置形式關注深究於人的物件記憶與圖像、物件真實與擬仿之間的圖像差異和人身體本能對圖像的閱讀想像…等相關議題。

更多作品:http://www.yicollecta.com/zh/collections/55

Photos ©️ 朱芳毅 &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