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新冠病毒席捲全球至今已經有一年之多,在嚴峻的環境裡藝術依然前進著。去年疫情剛開始時許多畫廊面臨關閉,尤其在疫情嚴重的歐美地區,畫廊進入了不確定性的停業,改為線上以及居家工作,最後再回到職場上。
在疫情失控的情況下,大家更注重衛生習慣了,但經濟危機也讓全球措手不及。根據ARTnews的報導,許多大型活動都被迫停辦,其中包括TEFAF Maastricht博覽會。文化經濟學博士Clare McAndrew也在數據中發現藝術博覽會佔據了畫廊45%的收入,許多中小型畫廊承受不了疫情的衝擊,最後宣告結束停業。
但幸運的是現在網際網路非常發達,許多畫廊在面臨危機後都改成線上瀏覽,靠著網路拍賣維生。2020 年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也踏上腳步改為線上展覽,取代了原訂在香港的展覽,讓收藏家藉由網路預覽並直接與畫廊聯繫。另外也因為政府有支援,讓他們緩解了疫情期間的衝擊。一些在紐約的中小型畫廊申請了政府支援的薪資保護計畫(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 )讓他們得以保留員工,政府會依照畫廊大小分配補助,所以規模越大的可以得到的輔助越多,其中還有畫廊得到了700萬美元,但這只能緩解一段時間。據克萊爾·麥德魯(Clare Mcandrew)的藝術團隊UBS年中數據顯示,即使有網路拍賣的管道,全球畫廊在春夏兩季的收入下降了36%,在紐約的畫廊下跌指數更高。
在Art Basel裡的數據裡顯示了在疫情前的紐約畫廊有增加趨勢,一些畫廊決定集結在一起互相幫助,如紐約的Bortolami 、Andrew Kreps、P.P.O.W等數十家畫廊,在近幾年裡以Tribeca社區為彙聚,讓畫廊成為了一個藝術社區,讓交通與經濟更加便利。香港的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Gallery)在紐約也有兩間畫廊,合夥人樂睿昕(Rachel Lehmann)表示在疫情期間讓他們更有效地去利用展覽空間,他認為空間停辦是因為需要符合社交距離,因此考慮以露天的場所舉辦展覽。
去年六月時,Petzel畫廊花了30,000美元購買了一輛卡車來進行「行動藝術品」,透過卡車將本地的藝術家作品運送到指定會場,再展示給客人,這樣也減少了搬運作品的運送費。克里斯汀·蒂爾尼畫廊(Cristin Tierney Gallery)則實施了新政策,他們沒有繼續進行空間配置,也沒有更新在網路上,而是使用二維作品。二維作品也可稱為平面作品,最大特色是圖像的偏平性,他們認為二維作品會比影像或雕塑更吸引人。同時各畫廊都會進行聯繫,一起討論各種的困境與解決方法。
而在英國,有超過2000家以上的藝廊與博物館都是依靠遊客來生存,疫情期間也讓他們引起擔憂,英國國家基金會(Art Fund)裡有超過100家合作單位無法重新營業,基金會已經提供了225萬英鎊來給予資助,但依然不夠資助所有合作單位。根據藝術報(The Art Newspaper)的數據顯示,泰特現代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以及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在2020年與2019年相比平均下降了78%。雖然在2020年7、8月份有重新開放,但仍然無法恢復經濟,如果要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因為疫情而使畫廊關閉也同樣出現在其他國家,各國都改為線上展覽與申請補助。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畫廊(Montreal galleries)在今年二月時重新回歸,現場可以容納100人,但需要先線上申請。此外,一些小型畫廊與工作室除了靠政府補助之外,也透過社群媒體如Instagram、Twitter、Facebook等進行品牌宣傳,也在人力資源和實體店面上減少開支,以經營網路商店為主。
在疫情之下藝術也進行了一場大考驗,雖然無法馬上恢復到疫情前的樣子,但在時間推動和政府扶持之後畫廊慢慢恢復狀態。世界各地的畫廊也實施了新的策略來維持經濟,線上展覽緩衝了經濟危機,也讓線上觀賞的人不受地區影響,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接觸更大範圍的藝術品。
圖一:Gina Beavers, Pink Ombre Lip, 2019, presented at Art Basel Miami Beach 2019 ©️ Marianne Boesky Gallery
圖二左上:NARI WARD Casino Cell Shield, 2020 ©️ Lehmann Maupin Gallery
圖二右上:Alois Kronschlaeger: Kind of Blue ©️ Cristin Tierney Gallery
圖二左下:GILBERT & GEORGE RED PLACE, 2020 ©️ Lehmann Maupin Gallery
圖二右下:©️ British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