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黃志超老師(1941-)以前衛、超現實的手法作爲傳統山水畫的再現。繪畫融合色彩鮮艷、輕盈的線條模仿山水和事物動態的一面,作品不單有自然景觀的悠閑,更添加一絲雀躍和熱鬧,盡顯他灑脫、趣味的個性,充滿活力卻不嬉鬧。在他的作品中,女人、馬、山水,爲他個人標志性的記號,我們可以發現有傳統和創新、東西方融合的藝術思維、富有個人特色風格及不受拘束的特質,為觀衆帶來視覺上享受和愉悅。
黃志超老師年少成名,屢次獲獎,展覽邀約源源不斷。早期以蠟染表現抽象超現實畫風,後來得到美國國務院交流的機會,自此定居美國40多年並開始以壓克力顔料繪畫創作。在9前年毅然回到台灣後,開啓了一個新的以鄉土和山水為主題的創作,用傳統水墨畫的筆法和鮮明色彩來繪畫台灣風光。
離開紐約,回到台灣
黃志超老師2011年回台灣,全因爲長期喝可樂導致牙齒壞了十多顆,需要治療。起初並沒有長時間留在台灣的打算,卻一不小心,在長春東路的兄弟飯店附近住了七年。當時不想浪費時間,就租了一個地方做臨時工作室。治療期間,行程除了看牙醫,就是去旅遊,縱貫南北,把台灣從頭到尾走了一遍,重新過濾一下何謂台灣文化。
仿佛被家鄉的風光吸引,本沒有計劃要留在台灣,開始產生了留下了的念頭。妻子Lily笑他對於返鄉,滿腔熱情。說走就走,告知妻子只有三個月的打包時間。突兀的收拾,美國的房產都不處理就回來了。這就是黃志超老師的計畫。
雖然沒有計劃,但其實黃老師坦言:「當時就是很想留下來。」因為台灣是自己的地方,很舒適,很親切。老朋友義氣的說:你沒有地方住,我給你住的地方。在國外只有和老外say hello點個頭,就沒有別的了。加上,看到整個社會都變了。淡水風景也跟年輕時和席德進去寫生的時候不一樣了。來到今天的淡水,黃老師都能一一道出那些地標的改變和本來的用途。
創作理念
黃志超老師說他的創作理念是根據現代寫實主義的方法,把想創作的體裁用心去看、去了解。順著寫實的形狀,想著美感有否新鮮,人文條件是否充足,歷史地位如何,是否有必要畫出來,若畫出來,是否需要表現得與衆不同。最後以潛意識的自然突襲,在畫面上作出加加減減,達到後現代和耳目一新的美感。
師從李仲生,接受超現實主義的教育,同期的還有藝術家鐘俊雄。教導主張用精神主導創作,像做夢一樣,把夢裏的意象拆掉,跟藝術結合,變成實際的,練習把想象力全面放開。
筆觸一直是繪畫的語言工具形式,從細節到大塊物件的形體,必須基於基本功的訓練,要先下苦功,才能突破再造,自成一派。久而久之,外表自然充滿中國傳統色彩,内容方面再加上卡通生活童趣,達到跟上時代的後現代作品。
黃老師說自己看事物,都會胡思亂想。他的作品雖以寫實的山水景象為對象,但充滿著鬼怪的圖騰和非日常的用色,超現實圖騰佈滿了整個畫面。例如描繪觀音山時,他沒有刻畫一板一眼的實景,而是使用美感新鮮刺激眼睛的手法,使作品充滿童趣、很歡樂。圖案都嬉皮笑臉的,他說不正是淡水廣場一到晚上,就好多人唱歌跳舞表演的樣子嗎?其實就是一群歡樂的妖魔鬼怪啊。黃老師的超現實有一個反射的映射,那就是對於社會和空間觀察。重點在於描繪的對象與他的反射,不論是人物、觀音山還是黃山。在畫玉山的時候,他就使用高山族的圖騰以表達人文;亦記錄地標,一目了然,使人明明白白的知道對象就是玉山。
在國外走了一趟後,多了一份對西方藝術和思維的理解。當代西方藝術受普普藝術的影響,有加了卡通的元素。這風氣也在台灣開始流行,也或許有摻雜了日本的流行文化。不過,他的圖案和創造並不是以此脈絡為基礎,而是以東方藝術形象法。化的手相較於全心全意學西方,他認爲畫畫講求視覺的新鮮感,最重要是有自己的文化傳承,瞻仰古畫山水畫,能發現他創作的保留了濃厚的中國文化。
馬、女人和山水
馬、女人、山水是黃志超老師經常使用的元素,他笑言這是一個商業行為,尤其是馬,因爲觀衆、藏家都喜歡馬,故投其所好。在一次以馬為主題的展覽上,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反應,自此把他和馬的緣分拉上。原以爲老師屬馬,但其實他是屬蛇。
不過只要觀察他大半生的足跡,說他就是一匹馬也不爲過。生於大陸、年輕時到台灣來、旅居美國再回來台灣,就算在國内也常常上山下海,他覺得自己一直東奔西跑,從小就跑到處跑,也把自己當作一匹馬。
畫女人是一直有的創作元素。西方文化對於身體的討論不會直接涉及色情,也鼓勵他創作更多有關女人的作品。有些女人的作品也成爲了臺北市立美術館的館藏。 近幾年他每月都會去杭州一趟,就安排旅行,行程裏那些大大小小的山,自然也成爲他山水創作的來源之一。以視覺效果來說,馬、女人和山水對老師而言是線條與色彩的組合,畫面上互相引起的共鳴。
紅黃藍綠,色彩鮮豔
談到為什麼黃老師作品中的色彩總是十分鮮豔,他半開玩笑地回答說:其實是懶,看到什麼顏色就用。
用色追隨自己的個性。以紅黃藍綠其中一個顔色為主調,那下去的第二個顔色就是為了調和。他認爲色彩有音響共鳴作用,達到新材料新表現的作用。他因爲太喜愛用顏色,以前學校的老師就限制他只能用黑白。會用黑白,自然其他色彩也畫得好,因爲懂得調整。晚輩向他請教用色,請教用顏色,他認爲作品主色及配色有所關聯,也彼此競爭。
色彩具有强烈的挑戰性,因爲它科學的、是現代的,可把歷史從古到今結合起來。黃老師最先是使用蠟染為創作媒介,使用蜜蠟製造裂痕,待蠟冷卻後,在表面會產生天然的裂紋,這時就可以用色料滲入裂縫中,創造出色紋。透過一層層的叠加,染上大小不一的色塊,他就自由的使用紅黃藍綠各鮮艷的顔色。不過因爲蠟染氣味太重,後來就停止這種創作方式,改用壓克力顔料創作。
不同時期的創作元素
一生都在創作的黃老師,問及當中在不同時期有什麽不一樣的因素影響創作時,他就回答是視線不一樣了,包括環境使觀看的角度也有所改變。年輕時,去橫貫公路,路還在蓋、工人在挖路,那時候人跟石頭連在一起。意思是沒有被風景區圍起來,任被區隔在多少尺之外,使人不能進入到景物中進行他,現在只能遠遠來看那個景。
以前你跟對象是直接、面對面的,就像寫生。現在則是利用顏色和線條。他的畫筆是柔和、輕盈的綫條,就像歌譜一樣。黃志超老師認爲藝術和音樂是聯結的,音階共鳴就像是跟描繪物件的產生的關係。
1971年到在紐約後,剛好適逢他決定停止使用蠟染,重新開始探索創作的階段。一開始就在SOHO馬路上檢破布,配合影像和布堆叠,或者用舊衣服來拼貼。思考布與布之間的關係、兩種布料的關係、現代化,這些視覺的問題。畫冊裡有一副作品描繪白色窗戶的高樓大廈,呈現格子、白白的極簡風格,可見黃志超老師不一樣的一面。這個在尋找的旅程,實驗了整整10年。之後才開始再出來展覽。在美國認識了同樣留美的藝術家丁雄泉,起初別人都以為是他們是日本人。與丁雄泉、陳昭宏合稱紐約三劍客,名氣直捲台灣藝術圈。
有人會評論他的作品風格變化太多,他個人直接否定,那些元素、顔色,都是是延續的,都是他的看法。經歷國内外許多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難以一單固定的風格持續創作,沒有把自己局限在框架裏,就是黃志超老師的創作方式。
給台灣年輕藝術家的建議
黃志超老師提醒年輕藝術家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國外,如果說你是英國來的,成名了就回英國去,不會待在美國,美國是你展現實力的好地方,因爲全世界的人都在這裏,有潛力的賣家、畫廊也在這裏。若你在外面表現不錯,回國的表現也必定不俗,建立起名聲後也會有人支持、關注。出去打天下的,最後都是要回來的。所以,不能一直只吸收西方的文化,不吸收東方的藝術思維,台灣的本土的文化值得表揚。
他强調不可以被西方完全被影響,「我們有我們對色彩的看法,不要被他們對色彩的看法給影響。」西方發展的色彩學是基於科學的原則,光和顏色的關係;東方則使用感官感受運用顔色,這是個很大的差別。兩者文化思維不一,不存在誰比較優越的説法。西方人也說:你們學我們幹甚麼呢?我們都要回過頭去學你們呢。因爲蠟染充滿東方色彩色彩,美國許多藝術學校都請他去當老師,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技術,所以都要跟著他學蠟染。
黃志超老師一生與藝術爲伍,他說到哪裏對他來説分別不大,因爲他只要有可以創作的空間便足夠。在美國發展穩定的他,毅然決定回歸台灣,重新對環境和文化有一番新的體會和理解,並繼續用創作的方式來表達他的看法。在他的身上,不是一味刻意保留傳統,只追求復古的態度;而是經歷許多物料和風格實驗後,如何站在當下,運用現代的潮流和多元的環境和地域性,縱橫古今,以藝術來記錄當下、與社會對話。
抽.色.象---黃志超個展
展期:2021.02.24-03.31
開幕:3.7 下午14:00
講座:3.13 下午14:00 主講:李祖原, 黃志超, 熊鵬翥
地點:帝門藝術中心
圖片:黃志超提供/沂藝術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