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知名藝術家金昌烈逝世

— 沂藝術 2021年1月13日

最為西方熟悉的韓國當代藝術家金昌烈於2021年1月5日逝世,終年91歲。旅居法國多年的他,擁有「水滴畫家」的美譽,享負國際盛名。同時身為韓國Danseakhwa單色畫派的成員之一,是亞洲二戰後重要的抽象藝術,強調回歸自然的單色畫形式,風格簡單及樸拙,發展出一種獨特東方思維的藝術表現。

生於1929年處於戰爭時期的韓國,注定了他作品中富有撫慰傷痕的意味。1960年代離開韓國後,曾經旅居紐約,受限於當地蓬勃的普普藝術和物質主義,他決定於1970年代移居巴黎,也迎來他創作時期的高峰時期。一次偶然,把水噴灑油畫布上,當他看到水珠在光線的折射下發出閃爍、耀動的光芒,他一眼就認定這是他一直尋找的創作形式。水滴有療癒的效果。他說畫水珠的舉動是代表把所有雜質溶解,回到一種「虛無」的純淨狀態,是他回到平靜和舒暢。在處理生命的憤怒、焦慮和恐懼的選擇上,他認為自己採用了將自我意識刻意排除,並以水滴尋找表達自我的方法。回顧他的生命經歷,走過日本殖民、韓戰時代,不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充滿了文化和歷史的傷痕,而水滴就是他以這些生命的歷練提煉出的回應方式。他說「水滴沒有任何的象徵意義,作用就是抹去我記憶而已。」

策展人金善姬說:「水珠雖然可以是透明閃耀又轉眼消逝的空虛存在,但金昌烈的水珠卻能永遠留下美的感動。」看似不存在的瞬間都永恆存在在畫布上,水珠隨著出現的數量,以聚散形式出現,大小不一的遽增,表達了人的生命之輕,卻存在於世的讚嘆。自此,他便開始專研水滴畫。孩童以<千字文>練字的經歷,加入到他後期的畫作裡面,具備了東方哲學的思維,溶入到藝術之中。漢字與水滴的結合,充滿禪意,是他創作中最能體現其個人東方藝術家的特色。長居異國的藝術氛圍下,使他開始發展出具備個人化的風格。

回顧他早年成名是因為積極展與韓國國內的當代藝術運動,以藝術創作守護及發展出韓國民族的自我價值在視覺上的實踐。在此脈絡下,很快便於與韓國藝術家金煥基、朴栖甫、李禹煥、尹亨根、鄭相和及河鐘賢等人組成了韓國Dansaekhwa單色畫派,是亞洲藝術史上,作為戰後在確立民族意識和東方藝術不得不提的案例。雖然單色畫派是出自於西方的藝術概念,他們為了與此作出區分,刻意使用韓文而非Monochrome作爲英文譯名。他們創造了別樹一格的亞洲的戰後抽象主義。

韓國單色畫派講求筆觸在重複繪畫同一顔色時侯的冥想沉思,用色的經驗達到獨特的實體質感和不經刻意雕飾的用色結構。顔色是冥想自然所反映在外的表徵,藝術家追求回歸自然並合而為一,是與西方截然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實踐。藝術家李禹煥說:「那是一個人人的生命都被極端的貧窮綑綁得無法動彈的時代,是一個抽象的時代。這就是單色畫的背景。一方面是赤貧生活引起的物質匱乏,另一方面是殘暴的軍政府;單色風格正好合適,因而有很大的吸引力。採用單色及重覆的技法作為集體風格就是為了表達抗爭的意志。」顔色統一的畫報背後,反映了從自省中提煉的尊嚴和創意,擺脫實用性,使作品充滿生命力。

觀看金昌烈的水滴畫,不難發現他的藝術觀點和哲學充滿了單色畫派的概念,統一的用色下,追求對於生命的體會。藝術家金昌烈一生致力以東方哲學的方式創作,在被西方主導的藝術世界帶來多元的想法,並確立了亞洲藝術在手法、形式上的突破。

圖一:Kim Tschang-Yeul, Procession #4, 1971, acrylic and cellulose lacquer on linen.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Tina Kim Gallery

圖二左:Park Seobo, Ecriture(描法)No.140106, 2014, Acrylic with Korean Hanji paper on canvas. 170 x 130 cm Courtesy Perrotin

圖二右:Artist Kim Tschang-Yeul portrait, courtesy the artist Tina Kim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