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與創作的思考 (下)

楊識宏專訪

— 沂藝術 2020年11月19日

關於藝術與反映時代

很多人說藝術要反映時代,反而楊老師採保留態度。楊老師認為真正好的藝術不是反映時代,而是反映生命的情境、反映永恆的美,而反映時代應該是新聞記者的工作。楊老師舉例,像是後印象藝術大師梵谷,他的畫作「向日葵」如今多次展覽於各大國際美術館,更成為後人的典範,但是自古至今都有向日葵的存在,而梵谷並未特意藉由向日葵反映當下的社會議題,只是純粹在抒發美的意境。所以藝術不是要反映時代,當然藝術家可以反映時代(一種表現的方式),但是部分人會帶有刻板的觀念,直觀認為:「若藝術沒有反映時代,就不是好的藝術。」

關於美術史

楊老師直言,自己是不相信歷史的人。他覺得歷史是人寫的,若沒有中立的立場去看歷史,那麼歷史是會被扭曲的。

楊老師舉例,西洋美術高等教育體系內,作家貢布里希(Gombrich)的著作: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被奉為美術教科書範本。貢布里希的著作在全世界暢銷超過六百萬冊,幾乎學美術史的人都要讀過貢布里希的書,尤其中國的藝術家如果想要了解西方就更要讀這本書,但這本被全世界認為美術教科書範本,裡面卻沒有介紹任何一位女性藝術家。

關於這樣缺失,楊老師認為可能可以歸咎於沙文主義,女性被定位成家庭主婦,畢竟以歷史脈絡來觀,女性擁有選舉權也不過一百多年,所以當時貢布里希忽略女性藝術家,對他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直到二十世紀,女權運動開始萌芽,文化界開始有人出來示威:「為什麼美術館裡面收藏的作品,有一些藝術家佔的比例只有四趴,兩趴,甚至一趴,但全部都是男人?」這不免引起眾人發自內心的疑惑,難道女人都沒有好的藝術家嗎?

楊老師感受到,現在世界價值觀正在翻轉,西方藝術市場目前最熱門的藝術家,第一種是有色人種,第二種是女性藝術家,而這樣的現象對任何人來說是一件可笑的事,因為藝術以性別、人種作為區分,本質上就已經偏頗了。即使歷史可以教我們很多東西,但受眾必須仔細探究考證。

在抽象的領域,老師得到的成果是什麼?還在探索的是什麼?

楊老師說道,他創作是埋著內在的需要,而不是去想得到成果。儘管有許多人會倒果為因,迫切關注市場還有名氣。我本著自我追求,然後要完成自我,這個就是我創作。抽象主義跟寫實主義一直存在,只是抽象比較受到大眾歡迎。一般而言,寫實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因為一般大眾不習慣思考或者過度仰賴左腦,就很難理解抽象。

楊老師認為,如何表達以及想要表達什麼比較重要。抽象,並不是楊老師主要的目標,而是經過多年的創作,慢慢的形成累積的表現方式,抽象的想像空間比較大,楊老師笑著說:我喜歡思考。

而這樣議題是探索不完的,有許多東西我們或許不知道,或許沒有感覺到,進而我們以為它是不存在,事實上它一直存在。譬如我們肉眼無法看見新冠病毒,雖然看不見,但事實上病毒存在著,而且影響力量非常強大。楊老師自言,他對看不到的卻又有強大影響力的東西特別有興趣,因為楊老師就是探索看不到的東西,從創作裡可以感受出來。

關於感覺與本能

楊老師認為愛和恨都是一種感覺。我們雖然觸及不到這樣的「感覺」,但當看不到的東西擁有強大的影響力時,那就是「感覺」,所以看不到的東西被稱「抽象」。對藝術家而言,真誠是非常重要的感覺,人類無從辨別誰會比誰還誠實,因為那是肉眼無法辨別的感覺,可是感覺的影響非常深遠。

圖片/楊識宏老師提供

更多相關報導:

關於藝術與創作的思考 (上)楊識宏專訪

http://www.yicollecta.com/zh/articles/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