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創作上的成就,對藝術理念更有深厚修養的楊老師在東西文化辯證及抽象創作提出了精彩見解。
東西文化的辯證
楊識宏老師多年在長居台灣與美國兩地之間,沂藝術好奇楊老師如何在這兩種不同文化的地方找到平衡、取得連結?
楊老師:中國從1919年五四動開始,就一直在討論這個東西文化的問題。
在台灣的話還是要從五十多年前談起,當時我在讀高中的時候,關於文化論戰最有名就是李敖了,所以李敖的書我都看了一些,李敖主張全盤西化,他說我們應該要全盤西化,要全盤西化到什麼程度?就連梅毒都要。
在高中時代,看到這些談論東西文化的衝突確實是一個衝擊。回歸到繪畫來講,當時的五月東方畫會強調要東方也要西方,把兩種文化融合在一起,當時的知識界、文化界和藝術界青年,好像都很難避免碰到這個文化議題。我到美國以後,漸漸地才發現,其實東西方文化衝突根本不是問題。繪畫從來不需要翻譯的,只有作家他會特別研究這方面問題,因為文字本身它是代表每一個文化、每一個種族,所以在文學上東西文化的衝突會很強烈。
1960年代末到70年代,確實不解決文化議題是無法進行創作,而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要如何回應這個問題?而其實我在還沒出國前,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了。當時我沒有辦法僅靠我的創作維生,台灣那個時期根本沒有所謂的藝術市場,所以得在廣告公司上班。必須接收最新的訊息來服務當時的消費大眾,進而得以及時接觸西方最新穎的資訊。當時在做設計的時候還沒有那麼多人在談全球化,可是已經開始有一點點。所以既然全球化,東方西方就沒什麼問題。現在更沒有問題了,有很多東西是一個誤區,一種盲點。
當時像是曾在台灣捲起風潮的好萊塢電影「公寓春光」(由美國演員Jack Lemmon 主演),就引起了部分人們的討論,高樓大廈對當時傳統社會來說,是相當新穎的生活概念,但公寓的出現便代表著現代生活、西方文化、大眾消費文化。而部分保守派為了抵制西方,提出台灣人為什麼需要公寓呢?為什麼台灣藝術家就一定要畫高樓大廈、畫玻璃帷幕的大樓才是現代化呢?有些鄉土派的畫家他們認為應該要畫水牛及稻田。
舉例來說,Andrew Wyeth(安德魯·魏斯)被視為美國懷鄉寫實畫家,以貼近平民生活的繪畫聞名,其實這位藝術家只是藉由畫筆勾勒出他所看見生活面貌而已。但是部分台灣畫家看到文化界提倡鄉土運動,進而創作相關主題,所以當時畫水牛、稻田、農舍等蔚為風行,讓人心生疑惑,為什麼繪畫會有既定的主題去創作呢?
六零年代,普普藝術成為影響流行時尚最深遠的藝術風格,而現代消費社會的面貌在西方藝術裡面就是所謂的普普藝術。像是安迪沃荷以康寶濃湯(Campbell soup)為創作主題,詹姆斯·羅森奎斯特(Rosenquist)畫義大利通心粉,對美國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家常菜罷了。說著,楊老師笑道,就像台灣人吃滷肉飯一樣的道理,只是台灣沒有人畫滷肉飯罷了。
現代美術新潮
談及歷史脈絡,楊老師分享了他在八零年代撰寫的藝術著作——《現代美術新潮》。當時撰寫這本書主要原因是楊老師在紐約接觸到很多展覽、甚至全世界的討論,於是楊老師便熱忱地將這方面的資訊分享給台灣讀者,在介紹西方藝術時,楊老師也費了相當精力篩選,對老師而言,追究藝術產生的過程需相當謹慎且重要。在1980年代,楊老師是第一位用中文介紹Basquiat、Cindy Sherman、Julian Schnabel、Cy Twombly及後現代主義的人,甚至當時亞洲藝術媒體還不認識這些在藝術史上影響鉅深的外國藝術家。
老師的著作當時也因此影響了相當多當時的中國青年。中國藝術家張洹,在Pace Gallery展覽時,記者訪問他:「你如何成為藝術家?」由於在中國長大的張洹對西方文化不太了解,他透過楊老師的著作,才更進一步了解西方藝術。甚至中國藝術家陳丹青在讀到楊老師的書籍之後,便特意寫信給中央美術學院邀請楊老師去演講,可見楊老師的《現代美術新潮》影響鉅深。
圖片/楊識宏老師提供
更多相關報導:
關於藝術與創作的思考 (下)楊識宏專訪
http://www.yicollecta.com/zh/articles/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