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書寫藝術史 黃文叡的風險控管密技

「解讀藝術的當代性與當代藝術的市場性」講座,由大隱・美學生活和小美術館策劃,邀請摩帝富藝術集團亞洲區執行長黃文叡,以他對藝術美學的深度剖析和數十年國際市場觀察經驗,一針見血點出藏家投資收藏盲點和箇中訣竅。

「不要以為市場很俗!」黃文叡指出,若無市場帶動,無法加深美學基礎高的藝術家作品的光環,且當藝術史家尚未著手記錄時,是由市場書寫當代藝術史。面對近年低迷的市場景氣,他解釋因目前並非市場機制波動大的時候,「不缺錢就不會把好東西拿出來賣。」此外,他感嘆藝術市場相當殘酷,即便能見度高的藝術家,也可能是暫時性反應良好,「我觀察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是如此,十年間已有三波藝術家起起伏伏,好的藝術家下一波也沒再出現。」他舉例,如張曉剛、岳敏君等藝術家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中佔有一席之地,但不代表能持續在市場表現亮眼。

也因曾任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資深經理人,黃文叡提到美術館挑選藝術家的重要標準,「作品一定要具備universal message(共通語言),就是即使生長在不同環境,看你的作品一樣心有戚戚焉。」他認為,好作品不會因文化不同,產生隔閡無法理解。看遍國內外藝術家作品,黃文叡重視藝術家不同時期的轉變與超越,他點出台灣藏家推崇的丁雄泉,其作品挑戰性較少,雖然受追求裝飾性藝品的買家喜愛,但無法長久。

許多藏家認為,應積極參與藝博會培養鑑賞眼光,黃文叡則反駁,去美術館才能建立基本功,因策展人把作品依脈絡分類,能全面認識藝術家完整的創作階段,「你還沒培養眼光,去藝博會只是走馬看花。」另外,黃文叡提醒藏家,收藏應依序遵循以下四點規則:真偽性(Authenticity)、品質(Quality)、可得性(Availability)、流動性(Liquidity)。他也建議,藏家到畫廊時,可詢問藝術家年齡、受教育環境,借閱畫冊研究分析,並比較同時期其他藝術家作品價格,和收藏群體是否屬於國際盤,作為判別依據。

「一個好的作品雋永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時代性,不管過了半個世紀或一個世紀美學價值都永遠存在。」黃文叡表示,常閱讀、細膩鑽研比較藝術家各時期的風格轉變,直到能辨別創作成熟期,就是鑑賞的不二法門。

(圖片來源 : 小美術館‧ART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