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圭柔藝術村(下)

— 沂藝術 2020年9月17日

畢業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的西班牙藝術家Jorge敘述,這個地方更是他認識台灣文化重要的一環,除了在藝術上,還可以了解到本地藝術家的生活和更多方面的交流。有兩三年的時間裏,藝術家們常聚在一起創作,甚至組成了團體。

如一般住宅公寓一樣,房客自然有更替,這裏進出的人都是藝術家。楊仁明離開換了何孟娟,之後又曾把空間又借給崔惠宇。楊世芝的位置給了楊成俊使用。前前後後有楊茂林、陳擎耀、蔡宜儒、黨若洪、林慧姮等等。當年輕的面孔漸漸變多,讓原本就扎根在這裏的藝術家認知到自己的分量隨年紀和經驗變重,就像看到藝術圈的縮影,一代一代的興起,運作起整個下圭柔藝術空間,也鞭策自己不要停下脚步。 

想起年輕時期所面對的處境和困難,何孟娟和周宸都不約而同的認爲創作是最寶貴的時光。因爲是自己喜歡的事,學習過程中,充滿了活力和動力,都是不能被別的事物取代的。他們寄寓年輕的創作者,極力克服眼前的困難。

周宸以教學作爲生活的支柱,在創作上,他説:「問題,一定會發生的」。他的經驗是遇到問題之後怎麼去解決。同行業裏,觀看機遇不錯的人,擁有經紀約、有了生活的保障,可是對比起社會其他行業,如金融業發展不錯的人,相較下實際的經濟差異也很大。

何孟娟分享她認爲最恐怖的事情是預料之外的事,「因為平常太樂觀」,所以不能承受現實的落差。她在看到許多前輩藝術家都遇到一些困難,發現每個人都有一些挑戰得克服,有了前車之鑒,現在覺得困難好像不那麽難了。她坦然自己正處於自己前所未有的恐懼之中,面對外界對「中生代藝術家」的期待和自己的身體狀況。在這個過度的時刻,她繼續思考藝術家在台灣生存的破口。

周宸說「藝術家」這三個字背後代表:生活過的不容易。儘管如此,藝術家們依然堅持。蘭居岳從事設計多年後重返創作,作自己想要的東西,那是他快要四十歲。半百以後他更認清自己只想繼續創作。何孟娟則是笑著說曾經想要轉行,如從事調酒師、游泳老師、編輯等。她唯一確定的是就算有別的職業,她不能不創作。

歷經許多藝術家的來來去去,居住在下圭柔最久的藝術家常陵自2004年到2019年初,約15個年頭。常陵不僅提供下圭柔寶貴的資訊外,也提供一份年表。當他在下圭柔的時間時期大家都互相串門子聊天,創作的時候大家就關起門來。從法國剛回台時也去當過製片的外場,比較幸運的是自2006年起就開始與畫廊配合。去年已搬遷到離下圭柔不遠的新工作室,地點安靜,一個人的時間變多但也無聊許多。最後常陵笑著說如果不當藝術家,還真的不知道要做什麼。

創作/藝術,對常陵、何孟娟、周宸、蘭居岳、Jorge Rivera而言,是生命中不能缺乏的元素。下圭柔藝術村為他們締造了不受干擾的地方,使這些藝術家在都市經濟的追趕下得以安身立命。

---------

十幾年來藝術家進駐往來輪替多次,人數多達三十多位
第一代成員:林舜龍,楊成傑,楊仁明
第二代成員:何孟娟,常陵,陳擎耀,楊茂林,楊成俊,鍾江澤,崔惠,邱昭財,林奕束李麗潔,周宸,劉榮源(工程),李奉,大陸藝術家,董籬,蔡宜儒,黨若洪,林慧姮
第三代成員:蘭居岳,Jorge, yoyo,李芬蘭,何焜瀚,陳肇驊,謝佑承,張嘉良,鄭翔,林榮。

下圭柔大事紀
2000年: 林舜龍等人入駐,整頓草高於人的環境,廣場堆了數噸陶瓷器碎片。
2007年: 常陵爭取開放上層給藝術家進駐,下圭柔受到藝術圈關注
2007年: 首次舉辦百人party ,創下藝術圈聚會一大盛事,廣場燃燒起營火
2008年: 陳擎耀由屋頂摔落,斷一臂
2009年: 楊成俊爭取隔壁A棟開放
2012年: 恰恰藝術理論於下圭柔誕生
2018年: 颱風來襲,A棟二樓破損

更多何孟娟介紹及作品:www.yicollecta.com/zh/collections/37

更多周宸介紹及作品:www.yicollecta.com/zh/collections/41

更多蘭居岳介紹及作品:www.yicollecta.com/zh/collections/36

下圭柔藝術村 (上):www.yicollecta.com/zh/articles/158

圖一:藝術家何孟娟 圖二:由上到下,藝術家Jorge Rivera與周宸,藝術家常陵,藝術家周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