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震盪—複式.污痕.循環》

C-LAB年度特展

— 沂藝術 2019年12月4日

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室( C-LAB )舉辦了年度特展《城市震盪─複式.污痕.循環》,自10月5日開始至12月8日,開放讓民眾自由參觀。城市的發展代表著人類演進的縮影,文化與藝術也在過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展覽透過多位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詮釋,向世人展現出城市轉變過程中過去的種種歷史、當今的社會痕跡、未來的無限可能。

整個展覽由「複式」、「污痕」、「循環」三大主題劃分:「複式」講述時代變遷下的多種社會運行與生存模式,科技的快速發展、環境的瞬息萬變,人們一直不斷的為了適應而發展出「複式」生活型態,以時間、空間、人類與自然的共生作為概念,在作品中具體表現出了藝術家們的觀察與行動,刻畫出人類文明在城市中留下的倩影與想像,並探討將不同型態的創作與策展帶入城市,嘗試推動新型社會實踐的可能性。

「污痕」點出了過去歷史中,人們對髒污的定義與記憶,以及髒污在城市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隨著種族文化、時代背景的不同,髒污的定義、標籤與印象也隨著不同,不僅是物理性的表象,同時也涵蓋著社會性、政治性、宗教性等層面的問題,以此,藝術家們在發展蓬勃的繁華城市中探索「污痕」的所在,作品圍繞在日常生活、語言、空間、意識、儀式等層面來創作,探討整個社會、文化與髒污存在的關係及影響。

有發展就有破壞,人類因一己之私導致地球環境失衡,終是為了生存意識到需要永續經營,「循環」的概念油然而生。「循環」所展出的作品,著重在城鄉之間的新型合作關係及網絡,推動創新的循環生產方式,並倡導使用者對於循環的觀念與實踐。

展覽的「複式」部分由吳達坤負責策劃,邀請進駐在C-LAB的Creators團隊參與,以實驗、嘗試作為展覽的脈絡。精采的作品包括郭亦臣的作品《這是人類的一小步,物種的一大步》,作品延伸自「城市塵埃-實踐街1號登月計畫」,將「大理石紋螯蝦」以及「始祖鳥」帶入創作,傳達出人類在登月後的城市與社會的變換,以及人類作為物種之一在歷經科技的從無到有所產生的演化與變異。泰國藝術家妥拉.拉嘉稜索的作品《微不足道的深遠意義》,因看到了世界各地逐漸升起的民族主義運動,藝術家蒐集了象徵亞洲中國、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日常物件,像是便當盒、保溫瓶、花瓶,以及陶土、琺瑯等材質的碗盤,並將所有物件作組裝,用以傳達出亞洲各國社會文化本質是能夠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萬靈》,是藝術家張碩尹與韓國巫師Bujeokchongtong合作,利用生物技術將從屋身身上採集到的細菌,加以培養用以發酵祭壇用米,並打造了專為生產祭祀用米酒的儀器,特製成巫師米酒。

「污痕」部分由游崴與汪怡君負責策劃,橫跨了當代藝術、文史檔案與田野調查。空總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創作場所,它擁有著臺灣冷戰時期核心的軍事指揮中樞的歷史意義,秦政德的作品《溫柔魂—冷戰北投侍應生紀念碑》及《繁華美絕雙城冷—冷戰台北吧女紀念碑》,正是以冷戰時期的「吧女」為題,複刻了「北投浴照」裡的浴池,並將「冷戰北投侍應生紀念碑」放置池中,以呼應北投溫柔鄉之意象,讓已被遺忘在歷史中的「吧女」再次被世人看見。作品《帕斯堤貨幣》,為李紫彤以愛滋血液篩檢呈陽性反應(HIV Positive)的代稱作為概念,為了除去愛滋病的污名化,將「疾病」比喻為「貨幣」,提出「疾病」同樣能被流通、量化與管控,人們可藉由理解貨幣的比喻,重新認識愛滋病並同理看待愛滋感染者。

而「循環」部分由陳幸均負責策劃,藉由分散在台灣各個角落的廠商、團隊或社群,一點一點的改變與實踐,引領大眾邁向循環社會。作品《真.萬眾創業》系列,是藝術家西蒙.丹尼在籌備深圳個展期間,於華強北電子市場找到的標準化玻璃展櫃,加以複製與繪製後變成了多個栩栩如生的產品展示櫃,展示櫃上因應市場的大量生產與迅速汰換的商品,真實地描述了中國當下萬眾創業與創客運動的浪潮。

城市震盪—複式.污痕.循環

展覽日期:2019年10月5日-12月8日

展覽地點: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室

執行長:賴香伶

策展人:吳坤達 (複式);陳幸均 (污痕);游崴、汪怡君 (循環)

策展顧問:劉舜仁、耿一偉(循環)、龔書章(實驗建築計畫)

 

圖一:曲淵澈,機密錄,2016-,複合媒材 ©cityflipflop

圖二左上:曲淵澈,機密錄,2016-,複合媒材 ©cityflipflop

圖二右上:太認真,入神,2019,文物後製品、聲音、紫外線、塑膠、木料。沂藝術攝影

圖二左下:僻室,熒惑蟲,2019,靜態展覽、劇場演出。沂藝術攝影

圖二右下:李承亮,台北Dio駱駝,2019,Dio機車、生活用品 ©cityflipfl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