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娜.法塔爾 Simone Fattal《工作與時日》回顧展

跨越古代及當代的雕塑藝術

— 沂藝術 2019年9月18日

位於紐約的MoMA PS1當代藝術中心於今年首次邀請敘利亞雕塑家西蒙娜.法塔爾( Simone Fattal )舉辦作品回顧展,展出了50年來創作的陶瓷雕塑、繪畫、水彩畫、拼貼畫等作品,多達200多件,《工作與時日》展覽已於9月2日完美落幕。

現今高齡77歲的西蒙娜.法塔爾出生於大馬士革,在黎巴嫩長大,先後於貝魯特的Ecole des Lettres學院與巴黎索邦大學( Sorbonne University )學習哲學。1969年,她回到貝魯特,在黎巴嫩生活了十年,並開始作畫,期間也參加了許多節目。接著黎巴嫩發生內戰,1980年西蒙娜.法塔爾逃往美國加州定居,並成立了後阿波羅出版社(Post-Apollo Press),致力於創新和實驗性文學作品的出版。1988年,西蒙娜.法塔爾註冊了舊金山藝術學院(the Art Institute of San Francisco)的修習課程,重新回歸至藝術實踐並開始創作陶瓷雕塑。自2006年以來,她持續在法國Grasse著名的Hans Spinne工作坊創作作品。2013年,她發行了一部電影《自拍像Autoportrait》,已在全球許多電影節上放映。

在舊金山修習雕塑課程時,教授擺放了許多材料要學生們做選擇,西蒙娜.法塔爾選擇了一塊雪花石膏,仔細研究了一下並嘗試用其創作,半透明雪白的色澤以及凹凸不平的表面,彷彿像會呼吸似的,創作出的作品出乎意料的展現出原始美麗姿態,就像剛從遺址挖掘出的古物。西蒙娜.法塔爾用帶有雪白及肉色的雪花石膏創作了第一個雕塑作品“今日貝魯特市中心發現的身軀Torso Found in Today’s Downtown Beirut ”(1988 ),這也是她第一個以人形為主的作品,用以紀念黎巴嫩內戰所犧牲的靈魂,及廢棄的古城遺址。西蒙娜.法塔爾對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考古遺址,以及蘇菲詩歌、伊斯蘭藝術痴迷,她開始使用陶土來創作,因為陶土耐磨、柔軟、多變的特性,正好是考古、詩歌、神話最好的傳達意象。

這次的展覽取用了赫希俄德的史詩《工作與時日》的概念,在《工作與時日》這首詩中描述了連續五個時代的人類,第一世代為物產豐饒、無病無苦、一切祥和的黃金時代;然後第二世代是缺乏言語、愚昧無知、悲傷勞苦的白銀時代;接著第三代是殘酷暴力、充滿破壞性的青銅時代,第四世代則為被勇士拯救世界的英雄時代,也稱作半神的世代;最後第五世代為道德淪喪、悲慘無恥的黑鐵時代。西蒙娜.法塔爾借此詩的概念,描繪了人類雖經歷戰爭的悲痛和苦難,但卻又能轉化為希望。她在創作了小型雕塑作品《亞當和夏娃》之後,接著製作了一系列小巧的物件,像是蘋果、樹木、馬、房子等,藉著想像出的古代神話世界,訴說著人類慾望與詛咒的開始。

展覽《工作與時日》的策展人為敘利亞裔美國籍的魯芭.卡翠布( Ruba Katrib ),展覽設計圍繞著考古,將雕塑聚集擺放在猶如金字塔的階梯、台座上,並在四周擺上相對應的繪畫與拼貼畫,像是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古代戰士等人物雕塑被集中在中央一個白色台座上,旁邊牆上懸掛著抽象山水,讓觀眾產生視覺聯繫,脫離時間的軌道,進入西蒙娜.法塔爾的幻想世界。

她形容西蒙娜.法塔爾的雕塑作品看似沒有時間上的限制,但卻又能道出滿滿迷人的故事,諾亞方舟、亞當夏娃、伊斯蘭教蘇菲神祕主義、黎巴嫩內戰、美伊戰爭等,藉由她的作品以不一樣的形式重新對現代的人們訴說著。這次的回顧展會成為深入了解並揭曉西蒙娜.法塔爾過去50年來內心世界與創作歷程的重要展覽。

西蒙娜.法塔爾曾於許多地方舉辦展覽,如巴黎西帖國際藝術中心( 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索薩利托The Eileen Reynolds Curtis Museum、沙迦藝術基金會( Sharjah Art Foundation )、法國羅什舒阿爾博物館(Musee Departemental D Art Contemporain Chateau De Rochechouart)、倫敦HENI Publishing、馬拉喀什 YSL 博物館(Musée Yves Saint Laurent Marrakech)、紐約MoMA PS1當代藝術中心。

沂藝術攝影

Simone Fattal, photo: Carla Henoud. Courtesy of L'Orient-Le J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