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後的零星碎片-李秉璈

— Oct 31, 2023 by YIART

:「喜愛畫圖是一個從小到大一直覺得好玩的事情。」

        就讀北藝大藝術創作碩士的李秉璈,在國中開始進入較為正統、學院派的繪畫訓練。而後大學進入北藝大,不同媒材的運用、觀念的大量接收與衝擊,他對於當代藝術的視野開始變得開闊,學期間系上的一門造型基礎課以造型為出發,鼓勵學生以各種媒介、想像進行自由創作,這堂課對李秉璈起到了一個啟蒙的關鍵作用,他開始對繪畫產生更多想像,並嘗試了許多大型繪畫創作,不管是材質上的考量、觀念上的推進。可以說整個大學階段,李秉璈在做的是風格上的不斷嘗試,思考去畫什麼、怎麼畫。

        李秉璈希望在一團混屯的狀態,尋求一個切入點,從生活與議題中間去做深入,並在創作上找到一個施力點,於是他找到一個最容易取得的東西一媒體、影像還有介面。在平面創作方面,畫布如同一個載體,乘載了各種想像以及感性的思想,在他的創作中:車門、擋風玻璃、引擎蓋都成為作品的重要元素,藝術家抽取一些抽象的感覺,並在創作過程中進行異變:「我喜歡這種模稜兩可的感覺,而不是直觀地讓人覺得這是什麼,這是一個拼組後的結果。」

重組與拼裝,混屯中的凝縮的景緻

        在進入研究所後,李秉璈的老師曾分享一句令人深思的話語,這句話是他學生時期時常聽到的:“畫沒畫過的畫,想沒想過的問題。”這句話深深影響了他的創作方向。 隨後,李秉璈對自己的藝術途徑進行了全面的調整。從油畫的創作,改爲以壓克力處理材質、影像,也做了更多具象的描繪。他認為自己在生活中總是扮演一個被動接收的角色,比起不斷追逐最新的技術,他在做的是一種存取,如同踽踽獨行的拾荒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擷取靈感與素材, 不管是限動、電腦的圖片、零散的圖像碎片,他彷彿看到一種可以切入的角度,一些關於顏色、關於色彩的東西。

        一開始可能是一張完整的照片,到後面便會做一些擷取、塗抹,對他來講這些散佚的圖片就是顏料。在一次次的嘗試與截錄後,關於感性程度的抓取是越來越接近的,有時候將兩張圖合併,畫作便會形成具有張力的強度。其中關於創作的意義是後設的,李秉璈習慣將一些直覺的東西進行碰撞,最後再來賦予意義,在他眼中,創作的過程如同一段路線的搜尋,路途上奇異的花草與風景都將化作創作的養分,旅人在嘗試、重組、拼裝,從混屯狀態中凝縮的景緻,也是一種賦予意義。

爆炸後的零星碎片

        李秉璈的創作過程並不是一個斷點,而是具有連續性能量的波長消減。本次展覽的系列以小件作品為主,是完成多幅聯展作品的創作能量高峰後爆炸的零星碎片,藝術家將其解釋為記憶片段,如同日常生活中的洞察,又像是實驗的切片、器皿、或是古物店的小小飾片,是他在一片混屯轟炸後產生的碎片。這些碎片流露出的感性、漂亮的情感,具有簡單色塊感的影像風格,彷彿一幕幕快速出現的電影快截、是一閃而過,較沒有主題性,瑰麗微小的眼底景緻。

沿途的風景

         李秉璈是相信又不相信靈感這種東西的,很多畫面的出現不是來自看到的具體影像,而關於是記憶的湧現。開車是藝術家最常出現靈感的時刻,這是一個需要專注、又是一個單一的操作,在開車的途中,以前的一些碎片便會出現,這是一個迷人且放鬆的時刻:

         :「我的創作時間很長,我很喜歡開車,閒暇時間我就會去開車兜風,可能載著朋友、家人或我自己,去陽明山。」

         開車的過程對他來說像是冥想:一個非常個人、私密的測試空間。他喜歡在開車時解決各種想法的湧現,任由思緒在無邊無際的想象中散逸,與路途的所見風景摩擦出不同色彩的火花。關於開車一定要是有目的與指向的,在想法上才能漫無目的,這樣的過程與他的創作具有緊密關聯,繪畫如同開車,是一個有規則的東西,必須是一個造型、一些規則去構成一幅畫作。這些框架提供一個精巧的施力點,當沒有規則,面對著空白畫布的藝術家是沒有想法的,而在開車途中被縮限的起點和終點間,藝術家的想法是可以肆意奔放繾綣的。

         李秉璈(1998- )出生於桃園,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在學中。獲獎及展覽紀錄包括:2021,「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入選,2021、「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典藏獎、2022,關渡美術館「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等。作品以多種技法塑造不具統一性的質感,透過材質、介面的拼接和轉換,繪畫與影像兩種媒介在畫布上衝撞,將動態凝縮於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