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a 15

— July 9, 2022 by YIART

五年一度的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已於6月18日起正式開幕。自1955年成立以來,卡塞爾文件展已經邁入第15屆,共計67年,一直是眾所矚目的國際藝術大展。由於新冠疫情的關係,威尼斯雙年展延期一年,讓文件展與雙年展再次同時舉行,上次兩檔大展同時舉行是2017年。本屆卡塞爾文件展由印尼藝術團隊ruangrupa擔綱策展,以「穀倉」(lumbung)的概念作為策展主題,將整個文件展創造成永續與共享的生態系統(ecosystem);「穀倉」的概念不僅是實際儲存農作物的建築,也體現出傳統農業社會的互助精神及共享的價值觀,應用到現代對於思想、時間、精神及其他可共享的資源集合。

文件展的由來

文件展(documenta)每五年會在德國卡塞爾舉辦一次,在藝術家、策展人與藝術史學家中備受推崇,是世界重要藝術展覽之一。「Documenta」文件展/文獻展:以文字的意思是彙集、編輯文獻資料,在拉丁文中隱含了「教導」和「精神」的意義。而文件展「documenta」這個字的誕生更像是一場意外;創辦人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提到,當初他和朋友在1950年討論展覽名稱時,就提到過「文件」,不過覺得德文中文件的複數形式「Dokumenten」太過無趣,認為在結尾加上一個a,聽起來就好聽多了。文件展的策展人通常會採用實驗性的概念,採用非傳統的展覽結構,並在近期幾屆強調觀念藝術(Conceptualism)。

文件展由居住在卡塞爾的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創辦,經歷二戰後的德國,仍舊受納粹主義的氛圍困繞,當初納粹視「現代藝術」為「墮落藝術」(Entartete Kunst),並公開詆毀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野獸派(Fauvism)、立體派(Cubism)等等,曾在1937年間舉辦「墮落藝術展」。為了重振德國,博德試圖組織一場展覽,「以揭示當代藝術在各領域的根源」。1955年,第一屆文件展目的在「客觀呈現現代的藝術」;展覽入口的牆上錯落懸掛著法國的洞穴壁畫、非洲原住民面具、古文明雕像等圖像,藉此暗示「現代藝術」的歷史傳承。

為什麼在卡塞爾舉辦?

卡塞爾這個城市並不大,在交通及附加觀光價值上更是無法與舉辦雙年展的威尼斯這座大城市相比,而文件展卻選擇了座德國城市,就須回顧卡塞爾在戰後的情勢來看。1943年起,卡塞爾在戰爭的侵略下變成斷垣殘壁,又因東西德的分裂,被壓到西德國土的邊陲,距離東德只有三十公里。處於如此邊陲的角色,並沒有在西德五零年代的「經濟奇蹟」受惠。

1955年卡塞爾爭取舉辦的「德國園藝展」(Bundesgartenschau),嘗試透過舉辦國家級的展覽替城市爭去曝光度。而創辦人阿諾德·博德(Arnold Bode)第一屆的文件展借著依循前例,景觀展都會展出雕塑作品,附屬在「德國園藝展」下舉辦的藝術展覽。

文件展的重要性

前頭幾屆的文件展被認為推廣了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極簡主義(Minimalism)和觀念藝術(Conceptualism),從1997年開始則是因將數位藝術(Digital art)帶入展覽中,而令人印象深刻。從 2002 年開始,奧克維·恩維佐 (Okwii Enwezor) 在第 11 屆文獻展開啟了向全球主義視野的轉變,讓展覽更加多元、國際化。第14屆文件展跳脫展覽場域在卡塞爾這件事,在希臘雅典平行展出,上演「雙城記」。除了將展覽推向新的方向之外,文件展還傾向將新人帶入經典,許多藝術家受邀參與文件展後,在國際藝術界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文獻展更是一個影響策展人和歷史學家的前瞻性展覽。

新聞來源:ArtNews

Photos © documenta fifteen